▲ 1.注意身体保暖
女性身体寒凉,最好少吃寒性食物,尤其是常常手足冰凉、易感冒和处于经期的女性。由于女性的生殖系统怕冷,一旦受凉容易引发痛经和月经不调,因此,在冬季,女性要注意脖子、腹部、腿部的保暖,适时加衣,不可为了追求时尚、美丽而忽视了身体的承受能力。
2.每天泡脚御寒
寒从足底生,冬季泡脚可以帮助女性防寒保暖。每天睡前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15-30分钟,不仅能缓解腰背疼痛,还能促进睡眠。泡脚水不宜太浅,至少要没过脚面,连小腿一起泡,效果会更好。怕冷的女性晚上睡觉前最好穿上保暖的棉袜,帮助双脚御寒。
3.适当补充肉类
狗肉、羊肉、牛肉、鹿肉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有益肾壮阳、温中暖下、补气活血之效,御寒效果较好。吃这些肉可使阳虚之体代谢加快,内分泌功能增强,从而达到御寒作用。此外,女性可多吃些大枣山药粥、五色粥等粥品,北芪党参炖羊肉、萝卜排骨汤等汤膳能温补血气、增强体质和抵抗力;做菜时,放些姜、胡椒、辣椒等调料有“产热”作用,能帮助身体御寒。
4.注重养肝
女子以血为本,肝为女子先天。对于女性而言,肝脏这个器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藏血,在志为怒,开窍于目,主一身之筋,所以怒伤肝,与眼睛有关的疾病、与筋有关的疾病、妇女月经不调等妇科问题,往往与肝有关。
肝的生理特点就是“主升、主动、主散”。怎样养肝?主要从肝的特性入手。肝在五行中属木,所以养肝首先要滋阴,其次是养血。肝负责储藏血液,调节血量,如果身体里血液供应出了问题,肝肯定难辞其咎,所以养肝必须养血。女性养肝可多吃葱、蒜,荞麦、荠菜、菠菜、芹菜、菊花菜、莴笋、茄子、马蹄、黄瓜、蘑菇等。
男人冬季养生多补肾
1.不宜频繁蒸桑拿
冬季,寒风凛冽,泡一个舒服的热水澡,既暖和又可以让身体放松。但是当外部温度高达50℃-70℃时,极易破坏男性精子的生长环境,甚至造成“死精”。因此,男性不宜频繁进行热水浴或桑拿,每周一次便可,温度以37℃-41℃为宜,每次15-20分钟,每周累计不超过30分钟。有生育要求的男性最好半年内别泡热水澡或蒸桑拿。
2.经常进行温和的运动
寒冷天气易患疾病,这和心肺有关,心肺健康可以降低秋冬的发病率。适宜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健走、游泳、慢跑等都是不错的健身运动,可以帮助男性在秋冬季节养护心肺,增加抵抗力。
3.少食寒凉食物
冬季,男人应多食温食,少食寒凉食之物,以颐养胃气。蒜、葱、生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品,多食助燥伤阴,会加重内热,使燥邪侵犯人体,不宜多吃。男性应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例如猕猴桃、橙子。狗肉、羊肉是温补肉类,可以适当进补。
4.注重补肾
中医以为,肾有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液代谢等功能,被称为“先天之本”。肾亏精损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养生家把养肾作为抗衰防老的重要措施。
医学研究表明,如果男性肾虚且不及时补肾,极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状,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中医认为,“冠心病”也主要是心脉瘀滞、心肾不足造成的。老年人慢性腹泻与脾肾阳虚密切相关;肾虚还可以引起前列腺增生(肥大)。此外,糖尿病、慢性肾炎等也与“肾虚”有关。
冬至养生滋补必不可少
饺子馅料搭配能养生在这个冬至大如年的节气里,吃饺子是我们的老传统,同时,老话也说“好吃不过饺子”,在这个重要的节气,吃饺子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名医张仲景,感谢他在冬天用羊肉、辣椒和驱寒的药材熬制“娇耳汤”治疗人们的耳朵。
滋补从四方面着手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冬至养生滋补可从四方面着手: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补气食品,是指具有益气健脾功效,对气虚证有补益作用的食品,如大米、糯米、花生、山药、胡萝卜、豆浆、鸡肉等。
起居有常不妄劳作适当进行些户外锻炼是非常必要的。但应在阳光出现后才出外活动,这样做可防止阳气过度消耗。此时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冬至食补5大传统食物补阳御寒
冬至进补偏于温热
冬季进补符合季节“藏”的特性,能够为身体储存足够的营养,提高身体素质。由于冬季尤其是冬至后以寒冷天气为主,故进补偏于温热、补养阳气以抵御寒邪。都说“药补不如食补”,冬至常吃的一些饮食就有很好的补阳防寒作用。
冬季进补符合季节“藏”的特性,能够为身体储存足够的营养,提高身体素质。我们不妨发挥创造力,将这些食材搭配成美味的粥,例如:羊肉粥、鸡肉粥、糯米红枣粥、小米山药粥、银耳红枣大米粥等。
由于冬季尤其是冬至后以寒冷天气为主,故进补偏于温热、补养阳气以抵御寒邪。都说“药补不如食补”,冬至常吃的一些饮食就有很好的补阳防寒作用。
汤圆
冬至吃汤圆在江南较为盛行。做汤圆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亦是温热性味,有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饮食营养才会被身体吸收利用,提高机体的抗寒防病能力,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饺子
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这种说法来源于医圣张仲景,他看到严寒中百姓耳朵被冻坏,故用面包了驱寒药材,煮熟做成“娇耳汤”治好了百姓的耳朵。今天冬至吃饺子不再是为了治冻耳朵,不过其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饺子成为了一种营养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饺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葱、韭菜、萝卜等做馅,这些菜均偏温热性,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温阳作用。
八宝粥
热腾腾的八宝粥很适合冬天饮食温热软的要求。中医认为食粥可健脾温胃,且有一定的滋阴作用,正好对抗冬季干燥的特性。为发挥御寒作用,我们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选用偏温热或平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枣、核桃、花生、鸡肉、羊肉、糯米、桂圆、山药、银耳等。我们不妨发挥创造力,将这些食材搭配成美味的粥,例如:羊肉粥、鸡肉粥、糯米红枣粥、小米山药粥、银耳红枣大米粥等。
馄饨
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态相似,“馄饨”也与“混沌”谐音。冬食馄饨,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
羊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事实上,在江南地区,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进补,所吃的正是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
羊肉味甘性温,有补肾壮阳的作用,历来作为补阳佳品,是冬至进补的重要食物之一。羊肉的热量高于牛肉,铁的含量又是猪肉的6倍,对造血有显著功效,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气补虚,补血助阳,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
但羊肉属大热之品,凡有发热、牙痛、口舌生疮、吐黄痰等上火症状者都不宜食用。患有肝病、高血压、急性肠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以及发热期间都不宜食用。
医学空间—医疗科技领域学术社群平台
四大主版块:MS.TV,医学文献,行业资讯,医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