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公历月12月21日,农历十月廿三。
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节气特点
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节气习俗
冬至吃饺子这习俗大家都知道
但是
“冬至为啥要吃饺子呢?”
说起来还有个传说
还是个打河南来的传说
▼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
他告老还乡时
正值大雪纷飞,寒风刺骨
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
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
他心里非常难过
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
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
捞出来剁碎
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
再放下锅里煮熟
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
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
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
是故形成“捏冻耳朵”的习俗
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
还纷纷传说
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风俗
"气始于冬至",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各地在冬至时也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红豆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苏州冬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麻糍
麻糍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
预防疾病
冬至的到来,是一九的开始,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天气也降临人间。伴随着冬至而来的是寒冬疾病更加肆无忌惮。因此,从冬至的这一天开始,我们就要做好防病措施,健康过冬。那么,我们要预防哪些疾病呢?
⊙呼吸道疾病
天气寒冷,昼夜温差大,人们多数时间在室内活动,加之冬季习惯紧闭门窗,导致通风不足。长时间处于这样的情况下大大增加了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尤其是流行性感冒,特别容易在集体单位等办公场所爆发。
除了流感以外,人们首先应做好保暖措施,预防普通感冒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复发。
⊙冠心病
冬至过后天气愈发寒冷,也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病率。对于冠心病病人来说,一定要注意防治高血压以及预防感冒。一旦血压过高或者感冒,都会加重心脏的负担,极易诱发冠心病。
⊙高血压
冬季是高血压病人需格外注意的季节。多数高血压病人在冬季的时候容易出现血压偏高的情况。
⊙肺气肿
患有肺气肿的病人在冬至节气期间更要注意防寒保暖,预防伤风感冒。切忌吸烟。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人如果稍有不慎,易发展为肺心病。
⊙冻疮
北方的冬天比之南方的冬天要寒冷许多,往往气温都只有几度甚至低于零度以下。这样的气温环境下,一不注意就容易长冻疮。
冬至养生
情志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至后养生原则就是要尽量减少阳气的消耗,保养精气,做到养精蓄锐,有益于防治疾病。
冬至养生应以静为主,切忌过于运动出汗,同时,冬至“养心”也很重要,应避免过于抑郁,思虑,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建议: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患得患失,还可以通过午饭后适当打盹、多晒太阳、泡脚、天灸、膏方等方式,更好地养生。
起居养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告诉我们,冬至时节,一定要早睡晚起,以保护我们的阳气。
另外,冬至也是“阴阳大变身”的时候,是人体抵抗力最差的时候,人极容易受寒,也容易生病,所以,冬至前后养生的核心就是“躲寒、躲冷”,大家一定要做好防寒的工作,特别是中老年人,应注意保暖,这个时候老年人的发病率会猛增,患心血管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要提高警惕。
建议:冬至养生讲究“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平日要小心保护自己,注意头部、脚部和颈部的保暖,避寒风,避冷水,避生冷饮食。
运动养生在锻炼上,不适合剧烈运动,如运动过大,身体大汗淋漓,毛孔张开,阳气易从皮肤外泄。人体的皮肤好比树叶,夏季出汗降低体温、帮助人体排毒,在冬天,则应该像松针一样收拢,利于闭藏。
其次冬季要多多晒太阳,尤其要多晒后背,背部是身体最重要的七条运输和管理阳气的经脉汇集处,经常背对日光而坐,让太阳把脊背晒得微暖,体内阳气充足,经脉通畅。以太极、八段锦为主要锻炼方法。
饮食养生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药补不如食补”。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而饮食调养则是最主要的调养方式,冬至进补需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一要有保温功能:即多吃能增加热能供给,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类、蛋类、鱼类及豆制品等。
二要有御寒功能:医学研究表明,人怕冷与其体内缺乏矿物质有关。因此,应注意补充矿物质。中国人一般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只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证人体对钾、铁、钠等矿物质的需求。
三要有防燥功能:冬季气候干燥,人们常有鼻干、舌燥、皮肤干裂等症状,补充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十分必要。维生素b2多存于动物的肝、蛋、乳中;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
推荐食谱
羊汤食材:
羊骨肉、山药、香菜、姜、枸杞等
做法:
1、羊肉泡两小时泡出血水,锅中水烧开放入羊肉煮一分半钟捞出
2、准备好姜,锅中倒入一点油放入姜爆香
3、倒入羊肉,炒炒好后放入足够的水炖一个半小时左右
4、香菜洗净切段,山药去皮切块备用,枸杞洗干净备用
5、羊汤炖一个半小时后加入山药继续炖,炖好后加入适量盐调味
6、放入枸杞和香菜在烧一分钟左右,关火加入适量鸡精及胡椒粉即可
功效:
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
莴笋炒山药食材:
莴笋、山药、红椒、葱姜丝等配料
做法:
1、莴笋去皮洗净,山药去皮洗净
2、山药先斜切成段,再竖起来切菱形薄片,同样的方法切莴笋,辣椒切块
3、烧一小锅水,放一勺盐到点白醋,把山药放入焯水一分钟捞出过凉水备用
4、炒锅热少许油,放葱姜爆香,放入莴笋翻炒均匀
5、再放红椒山药片颠匀,放盐鸡精,滴几滴香油颠勺,出锅装盘即可
功效:
除湿,补气,益肺,固肾
咸蛋黄豆腐食材:
嫩豆腐、咸鸭蛋、葱姜蒜等配料
做法:
1、豆腐切块,放入淡盐水中煮一会
2、挖出咸蛋黄,葱切末
3、锅中放入少量油,油热后放入葱末爆香
4、放入咸蛋黄翻炒,加入水或高汤把咸蛋黄炒化,放入豆腐,加少量盐,中火炖一会
5、待汤汁变少,加一点鸡精,出锅
功效:
改善血液循环、护肝、增强免疫力
天麻炖乌鸡食材:
乌鸡、天麻、川芎、白茯苓、姜片、料酒、香菜等
做法:
1、乌鸡放入冷水中,烧开,焯去血沫
2、中药洗净,放入鸡腹中,用线缝好口
3、把乌鸡放人砂锅内,加入姜片、料酒和适量水
4、烧开后用小火炖约1小时,放精盐再炖约20分钟至材料熟烂,撒上香菜段即可
功效:
舒经活血、补虚平肝、滋养安神
南瓜小米红枣粥食材:
南瓜、小米、红糖、红枣
做法:
1、准备南瓜,红枣和小米
2、南瓜洗干净去皮切小片
3、小米洗净,锅中加入五碗水,放入小米和红糖,大火煮沸
4、然后加入红枣和南瓜片继续大火煮沸
5、然后转小火煮30分钟即可
功效:
和胃补虚,安神降脂
如果你觉得此文不错,请与您的朋友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