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茶与酒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茶与酒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剂,有茶有酒才能叫生活。茶与酒作为传统的饮品,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传达感情,这种通过传达自己感情的方式委婉动听,十分符合中国人含蓄大气的性格特征。比如说古人写不舍得跟朋友分开他不会写舍不得,他写“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比如中国人结婚、乔迁新居时总会邀请一两个好友小酌,表示喜庆和高兴。再说茶,纳兰性德悼念亡妻他不直接写,他写“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虽然纳兰性德全篇没有提过思念亡妻,我们却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这种情感。不仅如此,茶酒在饮食文化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小,比如酒糟、米酿、茶叶蛋等等都在百姓的餐桌上经常出现。02花间壶酒,酌无相亲
中国酒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多年以前,关于酒的来源,民间流传着许多唯美的传说。其中,最为广为流传的是杜康造酒,相传杜康将吃剩的饭菜藏匿在阴暗潮湿的树干里,时间久了食物发酵产生了最原始的酒;然而最为可信并不是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酒法》中记载:“酒之所兴,肇自上皇;货运仪秋,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这条记载明确的指出杜康造酒是不可信的,最为可信的是“三皇”之一的伏羲氏造酒,甲骨文中关于酒的书写与当时的容器高度相似,这也间接证明了酒由来已久。古代科技并不发达,酒类都是用粮食酿造,但却不代表传统的白酒品种单一,相反中国传统酒种类相当繁多,比如高粱酒、柿子酒、黄酒、米酒等等。李白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说明,至少在唐朝,我国已经可以酿造葡萄酒。白酒是一种蒸馏酒,因为技术有限,蒸馏白酒的颜色不是清冽的,而是稍微有点浊,所以诗人诗人描写酒的时候会写“浊酒”。从功效上看,白酒可以活血通脉,御寒暖身,对人的身体有一定好处。黄酒与米酒大多用于烹饪,黄酒可以去除肉类的腥气,而且营养丰富;米酒味道较甜,米酒汤圆是很多地方的美食。另外,作为中医发源地,药酒在中国酒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03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酒后来一杯茶水,可以快速解酒,这茶也是有些门道的。茶叶,在中国几乎每一家都存着几罐。唐朝陆羽所作的《茶经》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保存最完整、内容最完善的茶著,这部著作详细记载了茶叶产生的历史、茶叶的种类以及茶叶的炒制方法。这部著作从侧面证明了到唐朝时期,中国的制茶技艺已经非常先进,茶叶的出现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早。茶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老一辈人用品茶来比喻人生要先苦后甜,古人用茶来形容君子,可见茶对于中国百姓的影响之大。烹制一杯上等的茶水对于所用茶具和泡茶所用的水关系甚大。其中功夫茶对茶具的要求最高,一件全套的功夫茶具包括茶壶、茶盘、茶匙、茶杯等十几件。其中,茶壶材质以紫砂为最,紫砂壶是茶爱好者的挚爱;其次,好的茶杯应该同时满足小、浅、白、薄的特点,这样的茶杯既轻巧友美观,尤其是那澄清的茶水配上白玉般的白瓷杯,碧色与白色相得益彰,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茶杯有助于散发茶的香气,同时又不会沾染其他的气味,最大程度保存了茶水的清冽醇香。根据茶叶生长的环境、地域以及茶叶的颜色可以将茶叶分为红茶、绿茶、大红袍、西湖龙井等等,不同的茶叶其色泽、味道都大不相同。在日常泡茶时,将滚烫的开水倒入茶杯,茶叶翻滚,上下旋转打圈,这样的茶泡的才比较成功;同时古人茶壶放置也有规矩,茶壶嘴是禁止对着客人的,否则会被认为是对客人不欢迎、催赶客人离开的意思。茶不仅仅单纯是茶,而是传统中国文化和古代中国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其实,“多喝热水”的习惯并不是中国祖先为我们留下来的习惯,在封建社会,资源十分有限,薪柴的价格相对比较高,通常会被百姓们拿去换取财物,所以饮茶在当时是文人才子、达官贵人才能日常享用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中的“水”也并非指的是开水,而是茶水。饮茶礼仪也对百姓的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客人来了需要敬茶表示欢迎和尊敬;杭州一带有烹制“七家茶”的传统,所谓“七家茶”是指在茶杯中放入两颗金桔,以此来祝福新春吉祥。古代成亲婚礼中敬茶是非常重要的礼节,《茶疏考本》中写到“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是相信茶叶是致性不移的,所以在婚礼中敬茶是一种非常美好的祝愿。茶的坚贞不渝可能也是纳兰性德写茶来悼念亡妻的理由之一。04茶香需品,酒水亦之
茶是需要慢慢品的。品茶品茶,品的就是茶中所蕴涵的人生百态和生活的滋味。不管是阳春白雪,又或者是下里巴人,哪一种生活都离不开一杯茶。茶,就是那个载体,茶中,或者说烹制茶叶、泡茶是载体,它搭载着真正的内涵,也就是中国人的君子精神。在品酒人的眼中,酒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茶,饮酒是一种态度,喝酒喝的是一种意境。古人讲,迎客以茶,送别以酒,可见从情感上来说,中国人赋予他们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酒用来喧嚣、发泄,而茶用来内省、思念;一起喝酒的人可能不是朋友(酒肉朋友),一起喝茶的人一定是朋友(君子之交);茶可以用来醒酒。参考资料:《茶经》《茶疏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