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这几种病在临床上非常常见,临床症状常常区别不明显,造成很多医生诊断、治疗混乱。这几种疾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表现为慢性呼吸道症状,但从定义上看,几种疾病是有区别的。
慢阻肺
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对有毒颗粒和气体的慢性炎性反应增强有关。急性加重期和并发症加重期对个体患者的整体疾病严重性程度产生影响。
注意:以前很多慢阻肺的定义总是强调“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而在目前的定义中,慢阻肺的概念中已不包括这些术语。
慢性支气管炎
指每年咳嗽、咳痰>3个月,并连续2年者,是一个在临床和流行病学仍在应用的术语。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认识到慢性咳嗽、咳痰(慢性支气管炎)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可以先于或后于气流受限出现,可能和固定气流受限的发展和(或)加速相关。在肺功能正常的患者中可以存在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
肺气肿是指由某些肺部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广泛性支气管扩张等引起,其中极大多数是由慢性支气管炎引起。或者说是肺气体交换表面(肺泡)的破坏(病理术语),但常在临床中应用(是不正确的),医学术语中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慢性支气管炎很容易继发肺气肿,久而久之,则形成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不少中老年人,不仅因此过早地丧失劳动能力,长期咳喘,痛苦万分,而且往往对病症悲观失望,有的甚至对人生丧失信心。其实,患有肺气肿的病人,如能进行合理运动,可以收到改善症状的明显效果。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些肺气肿的相关知识,首选我们来看看它的病因及症状有哪些呢?
病因及症状
肺气肿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支气管阻塞以及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有关。吸烟、感染和大气污染等引起细支气管炎症,管腔狭窄或阻塞。吸气时细支气管管腔扩张,空气进入肺泡;呼气时管腔缩小,空气滞留,肺泡内压不断增高,导致肺泡过度膨胀甚至破裂。细支气管周围的辐射状牵引力损失,使细支气管收缩,致管腔变狭。肺血管内膜增厚,肺泡壁血供减少,肺泡弹性减弱等,助长膨胀的肺泡破裂。在感染等情况下,体内蛋白酶活性增高。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者对蛋白酶的抑制能力减弱,故更易发生肺气肿。
临床表现症状轻重视肺气肿程度而定。早期可无症状或仅在劳动、运动时感到气短。随着肺气肿进展,呼吸困难程度随之加重,以至稍一活动甚或完全休息时仍感气短。患者感到乏力、体重下降、食欲减退、上腹胀满。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典型肺气肿者胸廓前后径增大,呈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语音震颤减弱,叩诊过清音,心脏浊音界缩小,肝浊音界下移,呼吸音减低,有时可听到干、湿啰音,心音低远。
肺气肿的分类
按其发病原因肺气肿有如下几种类型:老年性肺气肿、代偿性肺气肿、间质性肺气肿、灶性肺气肿、旁间隔性肺气肿、阻塞性肺气肿。
1.肺泡性肺气肿(阻塞性肺气肿)
(1)腺泡中央型肺气肿
此型最常见,病变特点是位于肺腺泡中央的呼吸性细支气管呈囊状扩张,而肺泡管和肺泡囊扩张不明显。
(2)腺泡周围型肺气肿(隔旁肺气肿)
此型多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腺泡的呼吸性细支气管基本正常,而远侧端位于其周围的肺泡管和肺泡囊扩张。
(3)全腺泡型肺气肿
常见于青壮年、先天性α1-AT缺乏症患者,病变特点是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都扩张。其中囊腔融合形成直径超过1cm的较大囊泡时,则称为囊泡性肺气肿。
2.间质性肺气肿
肋骨骨折、胸部穿透伤或剧烈咳嗽引起肺内压急剧增高等均可导致细支气管和肺泡间隔破裂,使空气进入肺泡间隔形成间质性肺气肿。
3.其他类型肺气肿
(1)瘢痕旁肺气肿
指出现在肺组织瘢痕灶周围,由肺泡破裂融合形成的局限性肺气肿。若气肿囊腔直径超过2cm,破坏了肺小叶间隔时,称肺大疱。
(2)代偿性肺气肿
指肺萎缩及肺叶切除后残余肺组织或肺炎性实变病灶周围肺组织的肺泡代偿性过度充气。
(3)老年性肺气肿
是因为老年人的肺组织弹性回缩力减弱使肺残气量增多而引起的肺膨胀。
下一期我们将针对肺气肿的诊断及治疗进行详细介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