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12月21日,我们迎来了年最后一个节气——冬至,这一天也是数九的开始。
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它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此时“阴气盛极而衰”,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
身处北方的人,正在经历寒冬的低温考验,而南方的气温却依旧春日般温暖……不管你身处哪里,冬至都是传统意义上养生的重要节点,此时精心调养、合理膳食、运动得当,可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生命时报》采访多位专家,为你精心准备了一份“冬至防病说明书”,赶紧戳文学起来吧。
受访专家:
医院急诊科主任、教授周荣斌
北京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姜良铎
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童朝辉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研究室教授陆一帆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博士代金刚
预防:四种疾病最易高发
心脑血管疾病
医院急诊科主任周荣斌教授指出,一到冬天,患心梗、心绞痛、中风、心肌梗死的病人就会增多。寒冷刺激会使人交感神经异常兴奋,造成心脏收缩力增强,导致血压不稳,引起急性并发病。
建议:高血压患者在冬天更要坚持服药,按时监测血压。老年人最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如果连续几天都感觉乏力、头晕、胸部不适,最好及时就医。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老人、吸烟者、患有慢性病和免疫力低的人冬天都易发作慢性支气管炎,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肺气肿或肺心病,寒冷刺激也容易诱发哮喘。
建议:按医嘱吃药,还要注意保暖,少吃辛辣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另外,还可以通过打流感疫苗来减少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次数。
流感
流感的最大危害是引发并发症,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而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得了流感后,容易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能致死。
建议: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到人多的地方最好戴口罩,注意卫生,勤洗手,还要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摔伤
下雪天容易骨折、摔伤,其中,绝大部分为老年人。不要小看摔倒,我国每年约有万65岁以上的老人跌倒,每万人中有8位老人因跌倒死亡。
建议:老年人在雨雪天最好少出门,出门须有人陪。
一旦路面结冰,行走时要像企鹅一样迈着小碎步,让双脚平摊身体的重量。
膝盖至臀部的股骨是老人的致命点。一旦滑倒,可用双手支撑一下。摔倒后不要急于起身,应先检查哪个部位摔伤了。
如果腰疼,千万不要乱动,要尽快拨打急救电话。
运动起居:早睡晚起调时间
早睡晚起
北京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姜良铎表示,《黄帝内经》有“早卧晚起,以待日光”的说法,就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最好在太阳出来后,尤其是老人。
从中医的角度,早睡可以保存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晚起可以补阳气。而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
护好五大部位
脖子、肩膀、腰部、膝盖和脚,寒冷的天气会连累这5个脆弱部位,引发颈椎、腰背、膝关节疼痛。
专家提醒,尽量穿高领衣服,外出戴围巾;晚上睡觉时别把肩膀露在外面,可以在肩膀上搭一条毛巾;腰和膝关节不好的人可以戴个护腰或护膝,穿上棉背心;睡前用热水泡泡脚。
越冷越要多喝水
人们待在温暖的室内,很少外出活动,但并不意味着人体消耗的水分就会减少。
如果喝水少,血液浓稠度就高,容易出现血栓等症状,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天多喝点水还能加快新陈代谢,起到抵御寒冷的作用。
运动选在下午三四点
冬天污染更严重,尤其是早上太阳没出来前。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研究室教授陆一帆建议,冬天运动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下午三四点钟最为适宜。
运动后喝点热糖水
冬天运动完要做拉伸,喝点热糖水,运动后半小时洗个热水澡。有慢性病的人运动时出现不适,要赶紧停止,医院就医。
饮食:冬至后做4个改变
冬至后进入“数九寒天”,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阶段要到来了。为达到御寒保暖的目的,在饮食上应做出以下改变。
适当增加高蛋白质食物摄入
比如畜禽肉、鱼肉和鸡蛋等。
蛋白质所含能量的30%会变成热量从体表发散出来,而碳水化合物所含能量仅有5%~6%作为热量散失,脂肪则是4%~5%。
红肉中还富含易被吸收的血红素铁,研究表明,饮食中增加铁的摄入,抗寒能力会增强。
需注意,要增加的是富含蛋白质的瘦肉,而不是脂肪多的肥肉。同时,每天吃肉量最好控制在2两以下。
饭前喝碗热粥、热汤
寒冷的气温下,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粥,不但会让身体立刻感到温暖,还能暖肠胃、唤醒消化系统,促进食欲。尤其是杂粮粥还能帮助补充B族维生素和钾等多种营养素。
医院食疗药膳门诊主任中医师王东旭为你推荐,冬日四色养身粥:
红色粥抗寒暖身
冬天怕冷的女性,可能是贫血或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推荐红色粥。
红豆、红枣、枸杞搭配,就是一款不错的暖身粥,三味食材都有补益气血的作用。这款粥偏温补,有实热和上火症状的人要少喝。
黄色粥养胃健脾
冬季室外寒冷干燥,室内燥热,令很多人出现胃痛、四肢发冷等脾胃虚寒的症状,不妨来碗“黄色粥”——小米南瓜粥,养胃健脾。
小米营养全面,还可以补虚损,开肠胃,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这款粥能保护胃黏膜,加强胃肠蠕动,帮助食物消化,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
白色粥润肺止咳
室内外温差大,进进出出,冷热交替,可能诱发咳嗽、感冒,加上气候干燥,容易导致燥邪伤肺。这时可以喝些具有润肺止咳功效的“白色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银耳百合莲子粥了。
银耳、百合润肺、润燥、止咳,适合用来改善肺燥咳嗽、虚烦不安等症状。
黑色粥补肾益气
肾主水,其性偏寒,冬天的寒邪易致阳气耗散,所以补肾气就成了首要任务。中医认为,黑色对应的是肾脏,此时不妨喝点“黑色粥”。
黑米两小把、黑豆一小把、大米三把即可。黑米滋阴补肾、益气活血;黑豆蛋白质含量高,富含赖氨酸,能增强免疫力。
不过,患有慢性肾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等病症的人要少吃黑豆,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零食首选坚果
坚果多半在秋天成熟,因此也算是秋冬季节的应季食品。坚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B族维生素,以及铁、锌、钙等矿物质,还有一定量的蛋白质,都能帮助人们抵抗寒冷。
坚果的营养素密度较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冬天食物种类相对较少的缺陷。因此,天冷的时候,不妨把饼干、点心等零食换成坚果。
需要提醒的是,坚果最好选原味的,且每天吃的量别超过一小把。
多吃深色食物
中医提倡冬天补肾,而黑色入肾。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分析,黑豆、黑米、黑芝麻、紫甘蓝、紫薯、蓝莓等紫黑色食物中富含的花青素是一种强抗氧化剂,它能够预防癌症,增强血管弹性,还可保护视力。
因此,多吃黑色食物对于预防季节多发的心血管疾病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冬至养生超级大全,永久收藏版,绝无虚言冬至时间
年12月21日18:44:07农历十一月廿三星期三
冬至后,阳气缓缓回升,白天慢慢变长,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也是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最好时机。所以古时冬至也喻意为新生命的开始。
学歌谣
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养生重点
一:冬季养生要藏阳气,重点在“躲”。躲暴饮暴食、躲寒凉、躲是非等。
二:冬至补阳,太阳是天下第一大补品!要晒后背?阳气。
三:冬至养生饮食不可过咸,咸伤肾。
冬至养生攻略
1.三十六计“躲”为上
冬藏要藏阳气!冬天阳气藏得好,春阳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节,要学会“躲”才能保护好体内微弱的阳气。
。
躲
暴饮暴食
冬至正值岁末年初,很快就会迎来元旦,此节气期间多有聚会,切记不要暴饮暴食。因为此时,阳气最弱,无法帮助身体运化过多的食物。
躲
寒冷
冬至时节人体的阳气太弱,所以身体的抵抗力也较差,这时要躲着寒凉,外出时一定要戴围巾,捂好背、腹和足底,避免风寒的侵袭,才能不感冒生病。
躲
大汗
中医认为,大量排汗同时也会耗费大量精气。冬季应顺应天时,注意养藏,安静休养,不宜剧烈运动,大量出汗。
躲
是非
冬季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躲去是非,就能避免因情绪激动引起的突发疾病。
2.保健康,补阳气
晒后背,补阳气天下第一补阳品是——太阳!
万物生长靠太阳,尤其是在冬天!想要补充人体的阳气,最简单的方法是——晒太阳!但需要注意的是,能有效补阳的方式是晒背部。
因为背部是人体督脉所在,中医认为督脉是人体的阳经,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
方法:可以在中午找一个向阳的窗边晒晒后背,全身都会很温暖。
搓后腰,养阳气腰眼为经外奇穴,位于人体腰部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4寸的凹陷处。
用手掌搓腰眼和尾闾,不仅可以疏通经脉、强壮腰骨,还能起到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且男女都适用。
方法:双手搓热后,紧按于腰眼处片刻,再向下重推至尾闾部,每日反复50-遍。
3.饮食咸伤肾
冬季养生饮食不宜过咸,过咸会伤肾,损伤阳气。此外,饮食上还要注意不可过食辛辣刺激之物。
冬季进补可食用羊肉、牛肉等温热的食物防“三九寒冷”。但不可过食,过食易上火。
此外,冬至时节,天气寒冷干燥,导致鼻咽干燥、皮肤缺水,易上火,别忘补充津液,可食用荸荠、藕、萝卜、白菜、猕猴桃、柚子、桔子等滋阴去燥的食物。
4.增强免疫力做针灸
冬至艾灸督脉:大椎、肾俞、脾俞。
冬至艾灸任脉:太溪、关元、神阙、中脘。
冬至是阴阳二气自然转化的时候,在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肚脐(神阙穴)最能激发身体阳气!
方法: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功效:调整阴阳平衡,调和气血,增强免疫力,益寿延年。
饮食调理冬至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防寒保暖。饮食上有三大要求:一要有保温功能,即多吃能增加热能供给,包括肉类、蛋类、鱼类等。二要有御寒功能。中国人一般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只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证人体对钾、铁、钠等矿物质的需求。三要有防燥功能。
日常起居冬至节气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不可大汗淋漓。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宜在白天多晒太阳,以利阳气的生长。
精神调养养生的重点是养心,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运动养生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因此,此时节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冬季运动,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袭,其次运动量不宜过大,避免损伤阳气。瑜伽、慢走、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以及八段锦易筋经等健身气功都是很好的选择。
日常保健
每天坚持用热水泡脚,可以疏通经络,尤其是冬至后,每天坚持泡脚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但是热水泡脚并非人人适用,患有脚气的人、糖尿病患者和心脑血管患者不宜热水泡脚。同时泡脚的水温不宜过高,热而不烫即可。
冬至食补
冬至时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说明在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
冬至进补以温热为主,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平补类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但不可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过食辛辣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过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
中医调理
中医自古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以冬至这天为“初九”,往后隔九天为“二九”,再隔九天为“三九”。三九寒天,是全年最冷的日子,这时,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体,都开始进入阳气衰微、阴气亢盛的状态,各系统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及关节疼痛等虚寒病症易发作或加重。
此时施以悬灸调理,可辛温散寒、活血化痰,激发阳气,使人体阳气更加充沛,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防止虚寒疾病的发生。而且,“三九灸”可作为“三伏灸”调理与保健的延续和补充,所谓“夏养三伏,冬补三九”,两者配合,调理效果相得益彰。
在三九天进行悬灸调理,从而达到“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效果。聚元扶阳堂三九灸是对三伏灸调理效果的补充和巩固,前者是冬病冬防,后者是冬病夏治,均属扶阳祛浊补虚的范畴。
了解冬至习俗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
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喜吃大葱炒豆腐。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此外,我国各地还有很多饶有兴趣的风俗。
在福建,冬至流行“搓丸”、“贴丸”、“馈丸”,丸子的颜色有红有白,有的被捏成小巧玲珑的玩具,如做成猪头、猪脚,还有荔枝、桃、香蕉,象征兴旺吉祥。
在杭州,人们把冬至吃剩的鱼头和鱼尾放在米缸里过夜,隔天再取出来吃,说是“吃剩有余”。
在江苏,人们非常重视冬至,前一夜称“节夜”,也称“除夜”,制糕以祭祖,并馈赠亲友,设席宴饮,称之“节酒”,也称“分冬酒”。有的人家以黄酒加糖浆制成冬阳酒。
在广东,人们冬至一般祭祖,还要到坟墓前挂纸,俗称“挂冬”。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鱼肉腊味蚬菜合煮,众人环锅而食,称之“围炉”。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在冬至这天,人们用糯米粉捏成鸡、鸭、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南方冬至吃什么?糍粑制作前将糯米洗净,放入饭甑蒸熟后,趁热迅速倒进石臼,两人或三人手握大木锤,不断使劲地捶捣,另一人配合用手不停翻转,使之捣捶受力均匀。捶至粘糊、绵韧状,趁热快速用手捏出小块状,放入早已准备好的豆砂糖粉中随心翻弄几下,便可食用,其味清香扑鼻,味道极佳。
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农家主妇纷纷舂糯米粉(今多为机械辗制),有的互通有无,馈赠亲友。
汤圆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烧腊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些腊肉腊肠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
北方冬至吃什么?彩色饺子红萝卜、一小把菠菜,一般大小的紫甘蓝四分之一就足够了。按照一般饺子的做法,即可成型。
水晶饺子两种粉拌一起,用刚烧开的开水拌入,一开始用筷子搅几下,,之后用手揉搓成团即可。肉末中加调味料拌匀,取一份,先用手捏边缘薄,中间厚的样子。再用擀面杖擀成饺子皮样,放入馅和油锅中。
翡翠饺子制作饺子馅,将韭菜切碎,加入炒熟的鸡蛋,虾皮,糖盐味精,香油,稻米油搅拌均匀。菠菜烫熟,加水放料理机中打碎,过滤出汁。一半面粉加菠菜汁和成绿色的面,一半面粉加清水和成白色的面。包饺子,将馅放在面皮上对折,两手的拇指食指往中间挤。
推荐食谱
百合南瓜盅功效:滋阴潜阳、调养脾胃、补虚养身、清热解毒
做法:
①去克南瓜、克百合,干玉米50克作为主料,将南瓜洗净,然后对半切开;
②挖出爪瓤后,将其中一半作为南瓜盅,上笼蒸5分钟;
③将剩余南瓜切块,百合洗净,用适量椰汁、淡奶油,清汤将南瓜块、百合、玉米粒煮开,用盐、味精调味;
④将调好的汤汁盛入南瓜盅中,放入锅中蒸2分钟即可。
冰糖糯米藕功效:滋阴补阳、益血生肌、健脾养胃
做法:
①将凉水浸泡约两小时的糯米和白米掺在一起,将筷子把米装入已切开备用莲藕的孔中;
②再将刚刚切下的一头合上,用牙签插紧以固定。
③将固定好的莲藕放入不粘锅中,加水没过莲藕,再放入少量的冰糖。
④用大火煮至水烧开后,将火关小,煮约90分钟,而后将其捞出。切片,摆盘中即可。
吃饺子是纪念谁?冬至吃饺子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那么冬至为何吃饺子呢?(注:十月一,是十月又一的意思,也就是十一月。)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着《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冬至进补有四忌各科专家的“冬至养生法”,帮你储蓄一整年健康“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12月21日,我们迎来了年最后一个节气——冬至,这一天也是数九的开始。
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它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此时“阴气盛极而衰”,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
预防:四种疾病最易高发
心脑血管疾病
医院急诊科主任周荣斌教授指出,一到冬天,患心梗、心绞痛、中风、心肌梗死的病人就会增多。寒冷刺激会使人交感神经异常兴奋,造成心脏收缩力增强,导致血压不稳,引起急性并发病。
建议:高血压患者在冬天更要坚持服药,按时监测血压。老年人最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如果连续几天都感觉乏力、头晕、胸部不适,最好及时就医。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老人、吸烟者、患有慢性病和免疫力低的人冬天都易发作慢性支气管炎,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肺气肿或肺心病,寒冷刺激也容易诱发哮喘。
建议:按医嘱吃药,还要注意保暖,少吃辛辣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另外,还可以通过打流感疫苗来减少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次数。
流感
流感的最大危害是引发并发症,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而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得了流感后,容易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能致死。
建议: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到人多的地方最好戴口罩,注意卫生,勤洗手,还要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摔伤
下雪天容易骨折、摔伤,其中,绝大部分为老年人。不要小看摔倒,我国每年约有万65岁以上的老人跌倒,每万人中有8位老人因跌倒死亡。
建议:老年人在雨雪天最好少出门,出门须有人陪。
一旦路面结冰,行走时要像企鹅一样迈着小碎步,让双脚平摊身体的重量。
膝盖至臀部的股骨是老人的致命点。一旦滑倒,可用双手支撑一下。摔倒后不要急于起身,应先检查哪个部位摔伤了。
如果腰疼,千万不要乱动,要尽快拨打急救电话。
运动起居:早睡晚起调时间
1
早睡晚起
北京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姜良铎表示,《黄帝内经》有“早卧晚起,以待日光”的说法,就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最好在太阳出来后,尤其是老人。
从中医的角度,早睡可以保存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晚起可以补阳气。而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
2
护好五大部位
脖子、肩膀、腰部、膝盖和脚,寒冷的天气会连累这5个脆弱部位,引发颈椎、腰背、膝关节疼痛。
专家提醒,尽量穿高领衣服,外出戴围巾;晚上睡觉时别把肩膀露在外面,可以在肩膀上搭一条毛巾;腰和膝关节不好的人可以戴个护腰或护膝,穿上棉背心;睡前用热水泡泡脚。
3
越冷越要多喝水
人们待在温暖的室内,很少外出活动,但并不意味着人体消耗的水分就会减少。
如果喝水少,血液浓稠度就高,容易出现血栓等症状,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天多喝点水还能加快新陈代谢,起到抵御寒冷的作用。
4
运动选在下午三四点
冬天污染更严重,尤其是早上太阳没出来前。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研究室教授陆一帆建议,冬天运动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下午三四点钟最为适宜。
5
运动后喝点热糖水
冬天运动完要做拉伸,喝点热糖水,运动后半小时洗个热水澡。有慢性病的人运动时出现不适,要赶紧停止,医院就医。
饮食:冬至后做4个改变
冬至后进入“数九寒天”,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阶段要到来了。为达到御寒保暖的目的,在饮食上应做出以下改变。
适当增加高蛋白质食物摄入
比如畜禽肉、鱼肉和鸡蛋等。
蛋白质所含能量的30%会变成热量从体表发散出来,而碳水化合物所含能量仅有5%~6%作为热量散失,脂肪则是4%~5%。
红肉中还富含易被吸收的血红素铁,研究表明,饮食中增加铁的摄入,抗寒能力会增强。
需注意,要增加的是富含蛋白质的瘦肉,而不是脂肪多的肥肉。同时,每天吃肉量最好控制在2两以下。
饭前喝碗热粥、热汤
寒冷的气温下,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粥,不但会让身体立刻感到温暖,还能暖肠胃、唤醒消化系统,促进食欲。尤其是杂粮粥还能帮助补充B族维生素和钾等多种营养素。
医院食疗药膳门诊主任中医师王东旭为你推荐,冬日四色养身粥:
红色粥抗寒暖身
冬天怕冷的女性,可能是贫血或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推荐红色粥。
红豆、红枣、枸杞搭配,就是一款不错的暖身粥,三味食材都有补益气血的作用。这款粥偏温补,有实热和上火症状的人要少喝。
黄色粥养胃健脾
冬季室外寒冷干燥,室内燥热,令很多人出现胃痛、四肢发冷等脾胃虚寒的症状,不妨来碗“黄色粥”——小米南瓜粥,养胃健脾。
小米营养全面,还可以补虚损,开肠胃,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这款粥能保护胃黏膜,加强胃肠蠕动,帮助食物消化,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
白色粥润肺止咳
室内外温差大,进进出出,冷热交替,可能诱发咳嗽、感冒,加上气候干燥,容易导致燥邪伤肺。这时可以喝些具有润肺止咳功效的“白色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银耳百合莲子粥了。
银耳、百合润肺、润燥、止咳,适合用来改善肺燥咳嗽、虚烦不安等症状。
黑色粥补肾益气
肾主水,其性偏寒,冬天的寒邪易致阳气耗散,所以补肾气就成了首要任务。中医认为,黑色对应的是肾脏,此时不妨喝点“黑色粥”。
黑米两小把、黑豆一小把、大米三把即可。黑米滋阴补肾、益气活血;黑豆蛋白质含量高,富含赖氨酸,能增强免疫力。
不过,患有慢性肾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等病症的人要少吃黑豆,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零食首选坚果
坚果多半在秋天成熟,因此也算是秋冬季节的应季食品。坚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B族维生素,以及铁、锌、钙等矿物质,还有一定量的蛋白质,都能帮助人们抵抗寒冷。
坚果的营养素密度较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冬天食物种类相对较少的缺陷。因此,天冷的时候,不妨把饼干、点心等零食换成坚果。
需要提醒的是,坚果最好选原味的,且每天吃的量别超过一小把。
多吃深色食物
中医提倡冬天补肾,而黑色入肾。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分析,黑豆、黑米、黑芝麻、紫甘蓝、紫薯、蓝莓等紫黑色食物中富含的花青素是一种强抗氧化剂,它能够预防癌症,增强血管弹性,还可保护视力。
因此,多吃黑色食物对于预防季节多发的心血管疾病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一忌盲目食狗肉。一些体质虚弱和患有关节炎等病的人,严冬多吃狗肉有好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切忌吃狗肉后喝茶。
二忌虚实不分。中医原则是“虚者补之”。虚则补,不虚则正常饮食就可,同时应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是否适合自己。专家认为,进补主要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各有各的补法。
三忌慕名进补。鸡汤不是所有人都能喝的,鸡汤(包括炖鸡汤和下药材熬的鸡汤)营养丰富,但胆道疾病患者、胆囊炎和胆结石症常发作者、肾功能不全者都不宜喝鸡汤。
四忌无病进补。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伤害身体,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
合理进补水果“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天除了饮食进补还有从吃水果来补。每天能吃点水果不仅能滋阴养肺、润喉去燥,还能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会使人清爽舒适。
甘蔗:冬后,很多人常感到皮肤干燥、头晕嗜睡,反应能力降低,这时带有保健医疗性质的水果要数甘蔗了。
柚子:柚子香味让女性年轻6岁——每位女性都希望自己年轻漂亮,身上有适当的柚子香味就是一个不错的妙招!
梨:冬天人们易出现咽干鼻燥、唇干口渴、咳嗽无痰、皮肤干涩等现象,素有“百果之宗”的梨对此症有独特疗效。
猕猴桃:早晨吃猕猴桃治便秘——秋冬季是便秘的多发季节。中医临床上总是建议得了便秘的人采取食疗的方法,不仅效果好,而且没有副作用。
全国白癜风治疗专家简介北京哪有诊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