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9月19日
第6章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上)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1)西医病因:目前认为其发生与年龄、性别、吸烟、大气污染、呼吸道感染及遗传等因素有关。
(2)发病机制:研究表明肺气肿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现提出弹性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失平衡的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弹性酶和弹性酶抑制因子(主要为α1-AT)。蛋白酶增多或其抑制因子减少,发生失衡状态,弹性酶能够分解弹力纤维造成肺气肿病变。
2.临床表现与分级
(1)症状:气短、劳累后加重,气促、胸闷,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并出现发钳。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
(2)体征:胸部过度膨胀,胸廓前后径增大,肩部抬高,脊柱后突呈桶状胸。呼吸动度减弱,触诊语颤减弱或消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或肝浊音界下降。听诊心音遥远,呼吸音普遍减弱,呼气延长,并发感染时,肺部可有湿啰音。心率增快,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
(3)病程分期()
①稳定期: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较轻。
②急性加重期:在疾病过程中,病情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并需改变COPD的日常基础用药。通常指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脓性,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3.并发症 主要并发症有自发性气胸、急性肺部感染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1)血液检查:可见继发性红细胞增多,或血细胞比容增高,继发感染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可升高。
(2)心电图检查:一般正常,有时可呈低电压。
(3)X线检查:多表现为肺纹理稀少,肺野透亮度增加,横膈低平,最大弧度1.5cm,胸腔前后径增加,肋骨平举,胸骨后间隙增宽(3~4cm),外周血管细小,稀少。CT检查有助于小叶中心型肺气肿,尤其是局限性肺气肿的诊断。
(4)肺功能检查:残气量增多,最大通气量降低,第1秒时间肺活量降低;峰值流速降低,气体分布不均匀,静态顺应性增加而动态顺应性减低。
5.诊断 肺气肿的诊断原则上根据病史、体征、X线检查和肺功能测定综合判断而定。
6.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包括抗菌治疗、祛痰治疗、平喘治疗和激素治疗。
(2)长期家庭氧疗:其指征为:①PaOmmHg或SaO%,有或没有高碳酸血症。②PaO~60mmHg或SaO%,并有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或红细胞增多症。()
(3)营养支持:应增加营养素的摄入,改善营养状况。
(4)康复锻炼:散步、打太极拳、做体操、缩唇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做吹口哨样、做腹式呼吸。
7.中医辨证论治
(1)外寒内饮证
①症见:咳逆喘息不得卧,痰多稀薄,恶寒发热,背冷无汗,渴不多饮,或渴喜热饮,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
②治法:温肺散寒,解表化饮。()
③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2)痰热郁肺证
①症见:咳逆喘息气粗,烦躁胸满,痰黄或白,黏稠难咳,或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溲黄,便干,口渴,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②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③方药: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
(3)痰热壅肺证
①症见:咳喘痰多,色白熟腻,短气喘息,稍劳即著,脘痞腹胀,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薄腻或浊腻,脉滑。
②治法:健脾化痰,降气平喘。
③方药: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加减。
(4)肺脾气虚证
①症见:咳喘日久,气短,痰多稀白,胸闷腹胀,倦怠懒言,面色白,食少便溏,舌苔淡白,脉细弱。
②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平喘。
③方药:补肺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5)肺肾两虚证
①症见:呼吸浅短难续,动则喘促更甚,声低气怯,咳嗽,痰白如沫,咳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舌质淡或紫暗,脉沉细无力或有结代。
②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③方药: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
二、支气管哮喘
1.西医病因 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宿主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遗传因素在很多患者身上都可以体现出来,比如绝大多数患者的亲人(有血缘关系、近三代人)当中,都可以追溯到有哮喘(反复咳嗽、喘息)或其他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病史。大多数哮喘患者属于过敏体质,本身可能伴有过敏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或者对常见的经空气传播的变应原(螨虫、花粉、宠物、真菌等)、某些食物(坚果、牛奶、花生、海鲜类等)、药物过敏等。
2.发病机制 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包括变态反应、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气道神经调节失常、遗传机制、呼吸道病毒感染、神经信号转导机制和气道重构及其相互作用等。()
3.中医病因病机
(1)中医病因: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哮指声响言,喘指气息言,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外因:感受外邪,接触异物、气味以及嗜食咸酸等。内因: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饮留伏,隐伏于肺窍,成为哮喘之夙根。
(2)中医病机:“伏痰”(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致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气道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气喘。
4.临床表现 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严重者被迫采取坐位,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发绀体征,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有广泛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严重哮喘患者出现:心率增快、奇脉、胸腹反常运动。
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1)血液检查:发作时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合并呼吸道感染时,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呼吸功能检查:通气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PEF及其变异率的测定。
(3)痰液检查: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4)动脉血气分析:哮喘发作严重时可有缺氧,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因过度通气致二氧化碳分压下降,pH上升而呈呼吸性碱中毒。哮喘持续状态,气道严重阻塞,不仅缺氧,动脉氧分压下降,还可伴二氧化碳潴留,出现呼吸性酸中毒。
(5)胸部X线检查:早期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缓解期多无明显异常,反复发作或并发呼吸道感染,可见肺纹理增加及炎性浸润阴影。
(6)特异性变应原的检测:特异性IgE的测定、皮肤变应原测试。
6.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①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有关。②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③上述症状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④症状不典型者至少应有下列三项中的一项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呼气流量峰值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
缓解期: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
(2)鉴别诊断:注意与心源性哮喘、喘息性慢支、支气管肺癌、变态反应性肺浸润相鉴别。
7.西医治疗
(1)脱离变应原。
(2)药物治疗()
①支气管舒张药: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茶碱类:日注射量不超过1.0g;抗胆碱药。
②抗炎药:糖皮质激素;色甘酸钠。
③其他药:酮替酚,白三烯调节剂。
(3)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①轻度: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药效果不佳时加用口服β2受体激动药控释片,夜间哮喘可以吸入长效β2受体激动药或口服。
②中度:规则吸入β2受体激动药或口服长效β2受体激动药、氨茶碱静滴仍不能缓解,加用抗胆碱气雾剂吸入,加用口服白三烯拮抗药,同时加大糖皮质激素用量。
③重度:持续雾化吸入β2受体激动药、抗胆碱药,静滴氨茶碱、糖皮质激素,口服白三烯拮抗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氧疗,机械通气,预防下呼吸道感染。
(4)非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8.辨证论治
(1)发作期
①冷哮证
症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如水鸣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咳痰量少,痰色白、稀薄而有泡沫,或呈黏沫状,面色晦滞带青,形寒怕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②热哮证
症见: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咳痰黏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白,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不恶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方药: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③寒包热哮
症见: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痛、脉弦紧,或烦躁、口干欲饮、便干、舌苔白腻微黄,或胸膈烦闷、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间。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方药: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④风痰哮证
症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喘急胸满,或胸部憋塞,但坐不得卧,面色青黯,舌苔厚浊,脉滑实。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味。
⑤虚哮证
症见: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黯,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不渴,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方药:平喘固本汤。
(2)缓解期
①肺脾气虚证
症见:平时自汗怕风,易于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前喷嚏、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面色白,舌苔淡白,脉象虚细。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②肺肾两虚证
症见:平素短气喘息,动则为甚,吸气不利,痰吐起沫,或痰少质黏,心悸,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易发,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沉细。
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方药: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试题精选1.下列各项,不属慢性支气管炎中医病因的是
A.外邪侵袭
B.肺脏虚弱
C.脾虚生痰
D.肝火犯肺
E.肾气虚衰
2.某男,29岁,因寒战、高热、咳嗽4天入院。查体:血压/70mmHg,急性病容,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右下肺可听到支气管呼吸音。X线示:肺段大片、均匀炎症浸润阴影。血象:白细胞19×/L,中性粒细胞0.76。其诊断是
A.支原体肺炎
B.病毒性肺炎
C.克雷伯杆菌肺炎
D.葡萄球菌肺炎
E.肺炎球菌肺炎
参考答案:1.D。2.E。
单元总结本单元内容较为重要,历年考试均有涉及。考点大多集中在西医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中医的分型论治上,在此基础上,对于各型的主证、治法及方药均要重点掌握,方药加减虽然大纲有做要求,但是考试很少涉及,可不做特别要求。
最后阿虎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