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我活下来了,就得做点什么。”
张桂梅有句感慨:“不幸老在我头上转悠。”17岁那年,张桂梅来到云南支边。那或许是她一生中最美满的时光,丈夫疼爱她,家里从不用她做饭。年,张桂梅36岁,丈夫因胃癌去世。她陷入前所未有的绝望,心里只剩一个念头:“找个谁都不认识的地方,躲起来,过完这辈子。”她申请调离大理,两年后,去了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为了转移注意力,一个人承担了4个毕业班的课程。但不幸再度降临,张桂梅被查出子宫里有一个快5斤重的肌瘤。张桂梅知道,自己付不起手术费,只能听天由命。万念俱灰时,华坪县救了她。同事让她别哭:“你自己不行,还有我们,还有全县,你怕什么。”县长给她颁优秀教师奖状:“张老师,你不需要害怕,你别看我们县里头穷,我们怎么都会把你的病治好。”大家发动全县给她捐款:一个山村妇女,把仅有的5块钱路费也捐了,自己走了6个小时的山路回家。一个来赶集的村民,把原本给孩子买衣服的钱全拿出来捐了。她的学生跟着家长去山里采了满满一盆野核桃、野灵芝,端到她跟前:“吃这些,能治病。”这群自己也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村民,给了张桂梅第二次生命。“我没有为这个小县做过一点点贡献,却给小县添了这么多麻烦。他们把我救活了,我活着要干点什么。”心念一起,就是奇迹的开端。02、“培养一个女孩,最少可以影响三代人。”
那是大约20年前的一天。山路边坐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她手里拿着镰刀,身边放着一个破草筐,呆呆地望着另一座山头。张桂梅看见了,走过去问她:“你怎么了?”女孩回答:“我想读书,但是家里没钱,给我订婚了,收了彩礼要让我嫁人。”张桂梅找到女孩的父母试着劝返,说:“你们只要把孩子交给我就行,学费、生活费都不用你们管了。”可即使这样,女孩的母亲仍坚决不同意孩子回校读书,甚至以死相逼。张桂梅无奈,只好把女孩留了下来。怎么样才能救救这样的女孩子呢?这个难题久久萦绕在张桂梅心头。当时的张桂梅,已经是华坪县出了名的“好老师”,还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是数十名孤儿的“妈妈”。当老师,张桂梅发现“女学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们不读书的理由多种多样:为了给弟弟交学费,姐姐被父母勒令退学回家干农活或外出打工;因为收了彩礼,十几岁的小姑娘也要准备嫁人了。当“妈妈”后,张桂梅又了解到儿童之家孩子们的身世,他们的母亲有的因杀死家暴的丈夫而获刑,有的因落后、错误的分娩观念而死亡,留下孤苦无助的孩子。“培养一个女孩,最少可以影响三代人。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一个现在看来依然有些“疯狂”的想法在张桂梅心中越来越清晰:“我想为这些大山里的女孩建一所免费的高中!”她下定决心,先去筹这笔建校的钱。从年到年,张桂梅的寒暑假都在辗转各个城市“乞讨”。她觉得建学校这么好的事,大家应该不会拒绝,一人三块五块,这钱也不难“讨”。可没想到,她递出自己的身份证和资料,陌生人根本不屑认真瞧上一眼。有人骂她“有手有脚,戴着眼镜还来行骗”。五年时间,她只讨到一万块,要了一身的鼻涕口水谩骂,被人放狗咬。转机出现在她当选十七大代表,去往北京的时候。会场里,一位记者叫住张桂梅,让她摸摸自己的裤子。张桂梅一摸,裤子后面一个大洞。记者起了兴趣,“逮住”张桂梅要问问她裤子的事,两个人聊了一夜,边聊边哭。第二天,一篇名为《我有一个梦想》的专访见报,张桂梅想建女高的愿望,等来了支持。年,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开始招生。让张桂梅没想到的是,更难的,还在后头。03、“我们是用命换来的”
没有人看好这所高中。学校没有围墙,没有食堂,连上厕所都找不到安全的地方。个学生,大半都是张桂梅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劝来的,说是高中,有些孩子连小学知识都没掌握……领导没给张桂梅定太高目标,学生们能上职大就行。但张桂梅一口咬死:“不够”。她把老师集中起来,下了军令状:“最少也要上二本,干就干,不干就走人。”学生基础不好,那就下苦功夫补。从女高第一届开始,张桂梅要求学生每天5点30分起床,她自己则在5点15分就爬起来。张桂梅成了学校固定的”起床铃“,天还没亮,就站在从宿舍楼往教学楼的路上,拿着扩音喇叭催促:”姑娘们,起床啦!“张桂梅的目标高,几乎没有周末,学校没有加班补贴,每个老师,都称得上是在“奉献”。能长久坚持下来实在太难。她耗尽心血,孩子们也终于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年,华坪女高首次高考,一本上线率4.26%,综合上线率%。到了年,华坪女高人参加高考,人考上本科……每一年,张桂梅交出的答卷都超出预期。她说,不知道其他学校是怎么办起来的,但对于华坪女高:“我们这里是用命换来的。”04、“能把丧葬费提前给我吗?”
在华坪,张桂梅的“抠门”是出了名的。她吃得异常简单,很多时候一杯水就着一个饼就是一餐;用的、穿的也极为简朴,衣服常年就那几件;办学也精打细算,教学楼的水闸只在学生用水的课间才开,没人使用的教室、办公室一定关着灯。一个人真的可以做到“无私无我”吗?张桂梅的慷慨更出名。年,昆明市总工会捐给她两万元用于治病,这笔钱她用到了学生身上;年,张桂梅获得云南省首届“兴滇人才”奖,刚刚从昆明领奖回来,她就把30万元奖金一次性全部捐给了华坪县丁王民族小学建教学楼;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华坪县委给了元制装费让她买一套“像样”的西服上会,她却用这笔钱给学校买了一台电脑。工作数十年,张桂梅的名下几乎没有任何财产,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多万元都投入了教育事业。要知道,张桂梅忘我工作的同时,还在忍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病痛:骨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23种疾病缠身,数次病危入院抢救。年初,张桂梅就被下过一次病危通知书,华坪医院看她。醒来后,张桂梅拉着县长的手问:“我情况不太好,能不能让民政部门把丧葬费提前给我,我想看着这笔钱用在孩子们身上。”05、“我不满意”
华坪女高广为人知后,质疑随之而来。有人说张桂梅奉行的是“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题海战术”,说这种方法教不出真正出息的孩子。没有人比张桂梅更清楚,这是女高学生走出去的唯一办法。城里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被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可山里的女孩,十四五岁还在田间地头:“你一定要把这个时间概念把它训练出来。”基础差,只能一遍遍去背、去磨、去做题。不这么做,就没法把她们救出来;不这么做,孩子的未来才算完了。她带着老师,从早到晚陪着孩子们,希望给她们多一点力量。她盼着这样的管理模式,能磨砺孩子们的意志:“让她刚强,让她不脆弱,让她不懦弱。”这样不管孩子们将来做什么,都能撑得下去。12年,华坪女高为这些女孩掘出了一条通往山外的路。个女孩从女高启程,走出了偏远的云贵山区。“我的学生可以考到浙大、厦大、川大,都可以上。”为了这样的成绩,女高里每个人都在拼命。有学生把六科课本背了四遍。老师生病,只要能站起来都不休息,因为没多余的老师,走一个,这科就没人上了。有老师被蛇咬了,抢救一个晚上,第二天肿着腿站在讲台上……有人说张桂梅是真正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她却觉得,她背后这群无名英雄,才是真正的“乘风破浪者”:“我知道我自己的分量是多少,如果没有这群人,我一样事情做不了,我连命都保不住,我还做什么事。”06、“走出女高,不准再回来”
华坪女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毕业以后,走出女高,不准回来。”张桂梅不想让孩子们背上这样一个包袱。她只希望她们往前飞、往远飞,去外面更大的世界,一直走,不回头:“学校是她起飞的一个基地,不要老是老回头想这个地方。”很多孩子会把工作后的第一笔工资捐给学校,张桂梅不要,县长也说孩子们不容易,不要她们的钱。张桂梅最高兴的,是看着孩子们的家里,因为她们脱贫;是看着这些女孩去“救”别人,再不用别人去“救”。07、“我们本应该给人送到清华北大"
十二年里,张桂梅也有遗憾。一是三位亲生哥哥姐姐去世,她都没能回家。哥哥去世时,她已经到了北京,坐车回哈尔滨也很快。可她当时要在北京参加一档节目,做成了,就能为建立女高多筹点钱……另一个遗憾,是每年都有的那些差几分、十几分就能上清华北大的孩子:“我们本应该给人送到清华北大,但我们没做好,没把她送到该去的地方。”08、“只要还能动,就一定会继续陪考下去。”
高考首日一大早,华坪女高全体毕业生在操场集结。校长张桂梅在操场上为她们做高考前的最后动员。在平时,张老师清晨就开始工作,她会拿着喇叭喊学生们起床,催促学生们上课。高考这两天,她还要叮嘱学生们吃早餐、准备好考试用具等,事无巨细。华坪女高年建校,年迎来第一批参加高考的毕业生。从那时起,张桂梅近十年如一日送毕业生进考场,无论刮风下雨,热天酷暑,她从未缺席。如今虽然有了爱心送考车,但来回上下车、考点长长的阶梯以及2个半小时的陪考,对已经63岁,还患有肺气肿、肺纤维化等疾病的张老师来说,其实有些吃力。然而,张桂梅觉得就算再苦再累,只要陪在姑娘们身边给她们信心,让她们尽可能发挥得最好,这一切就都值得。张桂梅说,以前有学生考场出来就大哭的,现在好多了。学生们都不哭了,出来看见我等着她们大家都开开心心的。我陪在她们身边,能增加她们的信心。张桂梅说,只要自己还在这所学校,只要还能动,就一定会继续陪考下去。“感谢这些挡在女孩子们身前的人,托举起无数可能摇摇欲坠的人生。之前只道守护神是个传说,如今都有了真实可感的模样。”有读者看了她的故事之后,如是说。是啊,认识了这个“守护神”,方知我们小看了生命的韧度,她可以为她们的人生,低到尘埃里去。没有人去要求她非要做到这份上,可她就是选择了这样一种滚烫的人生。“这么多鱼,你救得过来吗?”每一个在知识干涸之地挣扎的女孩,就是一条鱼。“这条鱼在乎!”张桂梅把她放回海里,“这条鱼也在乎!”随即又将一个她送归大海。当那些已经摆脱束缚自由游弋的女孩,跃出水面之时,就是她嘴角上扬之际。9月4日
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发布
首次由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宣传表彰
共计推出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其中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教师
张桂梅入选
她坚守贫困地区40多年
把全部身心奉献给深度贫困山区
尤其为解决贫困山区女孩教育问题
以孱弱的病躯
却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伟绩
63岁的张桂梅
几十年如一日
坚守滇西深度贫困山区教育事业
为帮助困难家庭孩子
通过知识摆脱贫困
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
使多名女孩圆了大学梦
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她义务担任福利院院长近20年
成为多个孩子的“妈妈”
她长期拖着病体忘我工作
将自己工资、所获奖金
和社会捐助诊疗费等多万元
全部用于兴教办学
以实际行动兑现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
祝愿张桂梅老师身体健康!好人一生平安!版权声明:以上图片和文字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在后台留言,我们将立即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