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在表,偏于寒者:麻黄加术汤
所谓麻黄加术汤,顾名思义,就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再加上白术。
白术这个药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作用。小剂量燥湿健脾,大剂量利水。麻黄汤这个方子有很强的发汗解表的作用,加上白术后,就兼有祛湿、利水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一些,外感风寒夹湿这样的情况。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方子的组成和用法: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温似汗。
——《金匮.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上面四味药和麻黄汤是一模一样的,剂量也一样。但在后面加是了燥湿利水的白术,所以这个方子就可以治疗风湿相搏。
风湿在表,偏于热者: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杏薏甘汤的方义和麻黄加术汤比较接近,是麻黄汤去桂枝,加薏苡仁。
桂枝这味药味甘,辛,温,有发汗解肌,助阳化气的作用。麻黄失去了这位好助手,发汗的力量就变得更缓了,也没有那么热了。
它的组成如下,在这儿我取的是《外台秘要》中的比例和剂量,一般认为,这个剂量更适合急性期,身疼发热甚的患者:
薏苡仁半升麻黄四两(去节)甘草三两(炙)杏仁二两
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汗出即愈。
——《外台秘要卷第十九》
如果是慢性的风湿痹症,我觉得用金匮中的剂量更好,金匮中使用这个方子,用了煮散法,剂量比较小,适合较长时间服用,这个方法多见于宋代,所以这种方法很可能是宋人的改进: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炒)
上四味药,粉碎后,每次用四钱匕(约为4克),舀水一大碗(约为毫升),煮自十分之七,即可温服之。
薏苡仁这味药,味苦微寒,可祛湿,除痹,排脓,从药性上说,比白术寒一些。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所以这个方子就特别适合治疗身体疼痛,发热的风湿证。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更多精彩推荐:
陈皮比“补药”好,陈皮的功效
入伏最好![哮喘病]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有奇效
鱼腥草好处多多,常吃有4大“神奇功效”
山竹的功效与作用,山竹的禁忌人群有哪些
常用车前草泡水喝的禁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