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穴
膏肓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按摩膏肓穴具有治疗咳嗽、气喘、支气管炎、肺结核、肩膀肌肉僵硬、酸痛等作用。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膏肓穴位位置图、准确位置、按摩手法及作用。
膏肓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出自《千金要方》,足太阳膀胱经的第43个穴位。主要治疗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出处:《千金要方》:“此灸法,令人阳气康盛。”
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穴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心脏与膈膜之间的膏脂(此膏肓由五谷精微所化),故名膏肓。(膏脂为提供心火燃烧之柴薪,在火热作用下所处为液态,今心室燃烧后气化蒸发的部分在胸腔内压的作用下随湿热之气外渗体表膀胱经,故名膏肓。)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干燥的湿热之气与不溶于水的膏脂。
运行规律:热气循膀胱经上行,膏脂出体表后散热降下行。
功能作用:散热排脂。
膏肓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
缓解治疗咳嗽、气喘、健忘、遗精、肺结核、支气管炎、肩膀肌肉僵硬、酸痛等。现代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乳腺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等。
散热排脂、补虚益损、调理肺气。
寻找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膏肓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
配尺泽穴、肺俞穴治疗喘咳;配肩井穴治疗肩背痛;配白劳穴治疗虚劳。
1、两脚平行站立,两膝微曲,腰直,胸平,两手握拳,两臂缓缓抬起到胸前与肩平,然后用力向后拉至极限,使肩胛骨尽量向脊柱靠拢,挤压两侧膏肓穴,略停1至2秒钟,再恢复原姿态,后拉时深吸气,回收时呼气,动作在水平面缓慢进行,动作到位,使背后有酸胀、出汗的感觉。
2、把椅子反过来坐,人趴在椅背上,充分展开两个肩胛,而两个肩胛骨向后挤压,就是在挤压膏肓穴。
3、肘部弯曲,分别向前向后转摇肩关节各50次,一日三次,这样可带动肩胛骨上下旋转,以运动背部的膏肓穴。经常做这些动作可以达到益寿延年的效果,而且还可以预防治疗颈椎病、肩周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按摩膏肓穴位时一面缓缓的吐气,一面揉膏肓穴6秒钟,反复重复10次,就可以缓解治疗肩膀僵硬、酸痛等。
膏肓穴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膏肓穴艾条温灸5-15分钟,膏肓穴艾炷灸或温针灸3-7壮。
指压此穴,可以治疗肩膀肌肉僵硬、酸痛、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中医认为,人体全身的病,统统与膏肓相关。所以,中医典籍中也曾有“运动膏肓穴,除一身疾”的说法。建议经常伏案、用电脑的人多做下面几个动作。
1、肘部弯曲,分别向前向后转摇肩关节各50次,一日三次,这样可带动肩胛骨上下旋转,以运动背部的膏肓穴。
2、两脚平行站立,两膝微曲,腰直,胸平,两手握拳,两臂缓缓抬起到胸前与肩平,然后用力向后拉至极限,使肩胛骨尽量向脊柱靠拢,挤压两侧膏肓穴,略停1至2秒钟,再恢复原姿态,后拉时深吸气,回收时呼气,动作在水平面缓慢进行,动作到位,使背后有酸胀、出汗的感觉。
3、把椅子反过来坐,人趴在椅背上,充分展开两个肩胛,而两个肩胛骨向后挤压,就是在挤压膏肓穴。
这些方法既可益寿延年,还对肩周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颈椎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乳腺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等。常灸此穴有强身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配肺俞主治久咳;配肩井主治肩背痛;配百劳主治虚劳。膏肓穴对应的膀胱正经穴位为厥阴俞穴,它们的气血物质皆来自心室之外卫心包之中。厥阴俞穴的气血物质以较高温度的水湿之气为主要特征,而膏肓穴的气血物质则以干热的阳气和脂类物质为主要特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膏肓穴所处为外、为高,穴内环境的温度比厥阴俞穴要低,膏脂之物在厥阴俞穴的较高温度场中不会凝固,而到了本穴的较低温度场中之后则会散热冷却凝固。脂类物质在本穴的散热冷凝为本穴气血变化的主要特征,故名之为膏肓穴。
膏肓灸法是中医针灸学中一种传统的特种灸法,最早见载于《千金要方》卷三十第七,后人集为《膏肓灸法》二卷。此法之独特处在于首先强调取膏肓穴的体位姿势,务必使两肩胛骨充分分离,“筋骨空处,按之患者觉牵引胸肋中、手指痛,即真穴也。”其次,施灸壮数宜多,“灸至百壮千壮”。结合现代临床的具体情况,一般以十多壮为宜,本组病例灸十三壮。其三,灸完膏肓穴后必须灸气海、足三里三穴,“以引火气实下”,防气火壅盛于上。考之,膏肓穴不见于《明堂》、《甲乙》二经,后人将其列属于膀胱经。昔秦缓不救晋侯之疾,是病入膏肓之故。孙思邈曰:“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难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针灸大成》云:“(灸膏肓穴)主治阳气亏弱,诸风固冷……”用以治风关痛,通过艾灸膏肓,并配合气海等穴,激发经气,温通经络,补火祛寒,散风逐湿,扶正达邪,标本两顾。对于风湿寒性关节痛诚为捷要之法。
膏肓灸法虽操作略为繁琐,且有艾烟熏燎之不便,但对此类尚缺少特效疗法之顽疾仍不失为良法。
操作方法:先膏肓穴以大艾炷灸,每次十三壮;再使患者平卧,取气海、足三里三穴,大艾炷各灸七壮。若需加灸至阴穴,则与灸膏肓穴同时进行,小艾炷两侧各七壮。每天一次,十五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三天。
取膏肓穴法:患者平坐床上,屈膝抵胸,前臂交叉,双手扶于膝上,低头,面额抵于手背,使两肩胛骨充分张开,在平第四胸椎棘突下,肩胛骨内侧缘骨缝处按压,觉胸肋间困痛,传至手臂,即是膏肓穴,掐痕做标记。
神堂穴
神堂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按摩神堂穴具有治疗脊骨疼痛、胸闷、咳嗽气喘、胸腹胀满等作用。
神堂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出自《针灸甲乙经》,足太阳膀胱经的第44个穴位。主要治疗胸胁胀痛,饮食不下,肠鸣腹泻,呕吐。
出处:《针灸甲乙经》:“肩痛胸腹满,……神堂主之。”
穴义:心室的阳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神,心神也,心气也。堂,古指宫室的前面部分,前为堂、后为室,堂为阳、室为阴。该穴名意指心室的阳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穴义:心室的阳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传。
功能作用:外散心室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神堂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缓解治疗脊骨疼痛、胸闷、胸腹胀满、咳嗽、气喘等。
外散心室之热、宽胸理气、宁心安神。
俯卧位,平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处取穴。
配膻中穴治疗胸闷;配内关穴、神门穴治疗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等。
神堂穴斜刺0.3-0.5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神堂穴艾条温灸5-15分钟,神堂穴艾炷灸3-7壮。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第五肋间隙。皮肤由第、四、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在第五、六肋间隙后方,由肩胛骨的脊柱缘、背阔肌上缘和斜方肌下缘之间围成三角区,该区为听诊最清楚部位,故命外为听诊三角。但它又是胸后壁较薄弱部位,其胸腹腔内,相对应有胸膜腔、肺、膈、肝(右侧)、胃(左侧)等器官,因此,不应深刺。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
1、运动系统疾病:背肌痉挛,肩臂疼痛;
2、其它:心绞痛,肋间神经痛。
临床用于治疗心绞痛、支气管炎。
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以上内容如果对您确有裨益,请分享转发给更多的朋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