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中“打铁的人”
邓华,原名邓多华,年生于湖南郴县陂副村一个书香门第,年1月,参加了朱德、陈毅发动的湘南起义,后在工农革命军第7师政治部任组织干事。年4月,红12军成立,朱、毛抽调邓华任红12军教导队政委、红36师政委。6月,成立了红军 军团,朱德任军团长,毛泽东任政委,邓华任红一军团第1师3、2团政委,参加五次反“围剿”。凡是邓华担任过政委的部队战斗力都十分强悍,都被誉为“铁的红军”,毛泽东因此称他为“打铁的人”。
年春,邓华进入红军大学学习,军事指挥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历任红一军团2师政治部主任、红1师、2师政委,参加山城堡战役。
年,抗战爆发后,中央军委发布改编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邓华担任八路军第师团政训处主任,团长为杨得志。参加了平型关战斗,杨成武为司令员、邓华为政委的 军分区,被誉为插入日军心脏的一把尖刀。
年,八路军总部将邓华支队与宋时轮支队合并,组成第4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率部挺进冀东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
年2月,萧克为司令员的冀热察挺进军成立,邓华担任挺进军11支队司令员兼政委,为“巩固平西、开辟平北、坚持冀东”三大任务作出巨大贡献。
年春,晋察冀军区成立第五军分区,邓华担任司令员兼政委,开始了其独当一面的军事指挥生涯。他强调“不打无把握之仗”。
年秋,7万多日军采取“铁壁合围”“梳篦式清剿”等战术,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了大“扫荡”。邓华运用灵活的“麻雀战”战术,率部屡屡重创日军。还发动广大民兵参战,让敌人寸步难行, 不得不退出根据地。
年2月1日,邓华指挥第四军分区主力部队对日军发起攻击,一举攻克敌小口头据点,毙伤敌人余名。随后,他率第四军分区军民与敌作战数百次,歼敌多人,挫败了敌人的“蚕食”和“扫荡”。
两次进言改变战局
抗日战争胜利后,邓华赴东北,历任东北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市卫戍司令、辽西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第44军军长、第四野战军15兵团司令员,成为林彪麾下主要战将之一。
年9月,中央军委命令东北野战军,“歼灭锦州至唐山一线之敌,并攻克锦州、榆关、唐山诸点”。时任第7纵队司令员邓华认为:攻锦是战略 阶段的重点,要在敌援兵未赶到之前拿下锦州。攻克锦州,打援敌就好解决了;如果把主要兵力用于打援、阻援,则攻锦时间就要拖长。如果僵持下来,就可能使南北增援之敌会师锦州,就会出现不能分割东北各点之敌、各个歼灭的局面。邓华的这个想法和毛泽东攻锦方略如出一辙。
12月25日,邓华率第7纵队到塘沽以北一带集结。12月底,邓华指挥2、7、9共3个纵队攻占塘沽,封锁平津敌人从海上逃走的退路。邓华先用一个营作了试探性攻击,我军虽占领了一段盐滩地,遭敌反扑但伤亡较大,他果断下令停止攻击。邓华反复考虑,认为打塘沽得不偿失,不如打天津封锁北平之敌东逃更为有利。他向“前总”提出不打塘沽,转而攻取天津的意见。刘亚楼赴塘沽前线察看,认同邓华的建议。
毛主席研究后,放弃自己打塘沽想法,给林彪发电,说攻打天津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邓华指挥两个纵队和特种兵从东面进攻天津,与西面进攻部队东西合围经过29小时激战,一举解放天津,歼敌13万人,俘获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官陈长捷。彻底截断了北京之敌从塘沽从海上南逃之路,为和平解放北平增加了重重砝码。
毛主席说:海南岛一仗打得不错嘛!
年10月,陈赓兵团、邓华兵团向广州攻击前进。10月下旬,西逃的余汉谋部主力被围歼,广东战役胜利结束。邓华率15兵团部进入广州。11月初,广东军区成立,叶剑英任司令员兼政委,邓华、赖传珠分任 副司令员和 副政委。12月广西战役一结束,按照军委电令马上着手攻打海南岛的准备工作。15兵团3个月时间收集到0余大小船只,雇请水手、船工余人。
年3月初,40军、43军的海上训练取得成效,木帆船、机帆船也都到位,3月5日至4月1日,40军、43军先后四次偷渡成功,撕碎敌军的“伯陵防线”。
40军军长韩先楚认为时机不可错过,积极请战。兵团司令员邓华视察两军,认为准备工作比较充分,经请示后,邓华下达命令:4月16日19时,分别由40军军长韩先楚、副军长解方和43军副军长龙书金率领8个团共2.5万余名勇士乘艘木帆船和少数机帆船,从雷州半岛南端数个港湾同时起渡,途中以夜战、近战重创敌拦阻军舰。 梯队渡海经一夜海战,于4月17日拂晓前大举登陆海南岛。经黄竹美亭决战,于4月22日歼灭国民党守军主力,4月23日解放海口,4月30日解放三亚。至5月1日,解放了海南岛全境,渡海登陆作战取得完全胜利,共歼敌3.3万余人。
毛主席称赞邓华:“海南岛一仗打得不错嘛!有些事情,真好像事先算计好一样,要是晚打两个月,很可能变成第二个台湾。”
毛泽东说:“这个分析很有见地。”
在朝鲜战场上,邓华书写了一生战争经历中最精彩的篇章。年7月13日,中央决定调邓华出任战略预备队第13兵团司令员,组建以13兵团为主的东北边防军,保卫东北边境地区安全。必要时渡过鸭绿江作战。邓华提出带洪学智等15兵团领导和机关干部全部以便于指挥,得到了批准。
邓华上任13兵团司令员后,以个人名义给中央军委上报告,陈述了对朝鲜战局的看法:认为美方很可能在朝鲜中腰部实施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朝鲜人民军在兵力配备上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7月下旬,毛泽东接见邓华时评价:“你在给军委报告中关于美军可能在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实施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这个分析很有见地。你们的任务是保卫东北边防,但要准备同美国人打仗,要准备打前所未有的大仗,还要准备他打原子弹。他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 打败他。”
邓华回答:“是的,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打。美军的武器装备好,火力组织也好,从正面攻击不容易奏效。而他的现代化装备,最怕的就是联络被切断,被人包围。我军从侧翼或侧后迂回、渗透、穿插,实行切断、分割、包围,打近战、夜战。你打你的优势,我打我的优势。看来这是我们对付美军的办法。”
年10月19日,13兵团作为首批 入朝,邓华任 副司令员兼 副政委,是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的主要助手。邓华善战,有勇有谋,提出过许多很有见地的意见建议,有的对整个战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年5月底,邓华受彭德怀司令员委派,率首批入朝的3个军长、1个政委前往北京,向毛泽东主席汇报并请示军机事宜。这是毛泽东第二次会见邓华。邓华大胆向毛泽东建议:“在朝鲜与高度现代化装备之敌作战,有许多新的经验,让军队和干部轮流实战学习很有好处。建议军委作个通盘安排。”“对,意见很好。”毛泽东赞赏地瞧了邓华一眼,笑着说,“如果一旦停战,我们要找这样的演习场还找不到哩!”
第五次战役 阶段作战期间,邓华得知陈赓要来朝鲜战场,他对彭德怀说:“陈赓同志要来,我看 副司令兼副政治委员,就由他担任好了。第二副司令由第九兵团司令宋时轮担任。我任第三副司令员兼第十三兵团司令。”邓华主动让贤让彭德怀颇为感动,他回绝了邓华的请求,说:“这不用你考虑,是组织上的事。”尽管彭德怀不同意,邓华还是于年5月15日以个人名义,向毛主席发了电报,把他向彭德怀建议的 司令部副司令排位意见说明,建议军委采纳。彭德怀亲自拟电文向毛主席发电:“惟便于联系各野战军,志司似应增加陈赓为第二副司令员,宋时轮为第三副司令员。”三天后,中央军委复电,同意彭德怀建议,邓华 副司令员的位子不变。
年春,彭德怀回国主持中央军委工作。6月,43岁的邓华被任命为 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他和副司令员杨得志指挥年秋季反击战、上甘岭战役和年夏季反击役,都取得了重大胜利。到年春夏,邓华指挥在朝鲜战场的 总兵力共余万人。
年7月27日,美国首次在没有打赢的战争中签字停战。
庐山会后遭厄运
年11月,邓华回国任东北军区司令员。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次年当选为中共八届中央委员,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职务上超过了许多老资格的上将,属于底衔高配。邓华是林总、彭总都十分欣赏的儒雅战将。
年11月初,解放军在辽东半岛首次进行抗登陆战役演习。台湾方面评论说,邓华是“彭德怀正规化建军路线的主要执行人”。年11月中旬,邓华准备去东南海防前线参观学习。彭德怀让邓华代替他到前线去看看。邓华说:“那不合适吧?”彭德怀说:“什么不合适,你以副总参谋长身份去吧。”彭德怀专门安排邓华坐他的伊尔18专机,到福州军区和广州军区代他巡视军事训练和国防工事,直到12月底邓华才结束这次视察,回北京后向彭德怀汇报情况。
年7月庐山会议后,8月18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邓华等人被错误地划为“彭德怀军事俱乐部”的主要成员。毛泽东听取林总的汇报,给邓华和彭总的关系定了调:“邓是彭的人。但是,邓与彭是有区别的。”会后,撤销了邓华在党内外的一切职务,退出军界。年6月,到四川省担任分管农业机械工作的副省长。文化革命,邓华受批斗,被关牛棚。
年8月,度尽劫波,邓华重新回到军队,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央军委委员。回到北京后,中央军委问他还有什么要求,他向中央军委说:“一定也要把洪学智弄回部队!”中央军委批准了他的这个建议。两个老战友一见面,邓华含着热泪握着洪学智的手:“昨天才提出建议,没想到你今天就回部队了!”洪学智动情地说:“咱俩要好好喝一杯啊!”
邓华重新回部队工作后,不考虑自己所受的冤屈,一心为彭总平反昭雪。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小组发言中,他明确表态年批彭搞错了。在彭德怀的追悼大会上,邓华泪流满面,痛心不已。
年3月20日,解放军总政治部提交了关于“邓华问题”复查的结论报告。5月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了《关于邓华同志问题复查结论的通知》。
邓华因感冒导致肺气肿发作又引起并发症,病情很快恶化。7月3日,邓华在上海与世长辞,这位名噪一时的战将仅度过了70个春秋。邓华弥留之际,留在他床头 的东西,是他送给彭总彭总又送还给他的金质烟盒。两人的真挚感情凝固在这个物件上。
在河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