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某某,女,43岁。反复眩晕发作三年,近日因睡眠不好诱发,伴心悸耳鸣恶心呕吐,某医院诊为美尼尔氏综合症。病人面黄,苔白腻,脉缓。
处方:██。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王某某,男,70岁。患咳喘十余年,夏季加重,医院诊断为慢支合并肺气肿。经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医院住院治疗,疗效也未满意。刻诊:体格壮实,面红,气喘憋闷,动则加剧。痰不多,无恶寒心悸等症。上腹胀满有抵抗,下肢粗糙,舌暗苔白,脉弦而有力。
处方:柴胡12,黄芩10,半夏10,大黄6,赤芍20,白芍20,肉桂10,茯苓20,丹皮10,桃仁10,枳实20,干姜5,大枣20,七副水煎服。
二诊觉腹部稍软,余无变化。原方不动再进七副。
三诊气喘憋闷有减,食欲佳。
守方服用40天,咳喘憋闷大轻,自认为从治疗以来这是最舒适最满意的的一次治疗。
解说:大柴胡汤治疗咳喘余最早见于《皇汉医学》,后见于胡希恕老的《经方求真》,但运用不多。自从跟黄师学习经方以后逐渐应用,效果颇佳。上案为最典型者焉。
黄老师经验认为: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治疗咳喘适用于那些体质强壮,体型偏胖,面红,舌暗,腹部充实,下肢有鳞屑表现的患者。这些为我们临床运用此法提供了充分而有力的依据。收效则是必然!(黄煌经方医案)
——大柴胡汤
原文复习
《伤寒论》第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伤寒论》第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伤寒论》第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各家论述
《伤寒明理论》:大柴胡为下剂之缓也。柴胡味苦平微寒,伤寒至于可下,则为热气有余,应火而归心。苦先入心,折热之剂,必以苦为主,故以柴胡为君;黄芩味苦寒,王冰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推除邪热,必以寒为助,故以黄芩为臣;芍药味酸苦微寒,枳实味苦寒,《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泄实折热,必以酸苦,故以枳实、芍药为佐;半夏味辛温,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辛者,散也,散逆气者,必以辛,甘者,缓也,缓正气者,必以甘,故以半夏、生姜、大枣为之使也。一方加大黄,以大黄有将军之号,而功专于荡涤,不加大黄,恐难攻下,必应以大黄为使也。
《伤寒附翼》:此方是治三焦无形之热邪,非治胃府有形之实邪也。因往来寒热,故倍生姜,佐柴胡以解表;热结在里,故去参、甘,加枳、芍以破结。条中并不言及大便硬,而且有下利证,仲景不用大黄之意晓然。后人因有下之二字,妄加大黄以伤胃气,非大谬乎?
《医宗金鉴》: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之法。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也;少加大黄,所以泻结热也;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桂枝茯苓丸
原文复习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各家论述
《金匮玉函经二注》:桂枝、桃仁、丹皮、芍药能去恶血;茯苓亦利腰脐间血,即是破血。然有散有缓、有收有渗、结者散以桂枝之辛;肝藏血,血蓄者肝急,缓以桃仁、丹皮之甘;阴气之发动者,收以芍药之酸;恶血既破,佐以茯苓等之淡渗,利而行之。
《金匮要略方义》:本方为化瘀消癥之缓剂。方中以桃仁、丹皮活血化瘀;则等量之白芍,以养血和血,庶可去瘀养血,使瘀血去,新血生;加入桂枝,既可温通血脉以助桃仁之力,又可得白芍以调和气血;佐以茯苓之淡渗利湿,寓有湿祛血止之用。综合全方,乃为化瘀生新、调和气血之剂。制作蜜丸,用法从小量开始,不知渐加,亦有下癥而不伤胎之意,更示人对妊娠病证应持慎重之法。如此运用,使癥消血止,胎元得安,故本方为妊娠宿癥瘀血伤胎之良方益法。
大象中医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