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什么好?一年一度的冬至又到了,冬至是冬季进补养生的最佳时段,天气如此的寒冷,我们应该多吃可防寒补阳的食物。
冬至养生吃什么
01羊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羊肉味甘性温,有补肾壮阳的作用,历来作为补阳佳品,是冬至进补的重要食物之一。羊肉的热量高于牛肉,铁的含量又是猪肉的6倍,对造血有显著功效,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气补虚,补血助阳,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
2.猪肉
相比于羊肉和牛肉,猪肉的蛋白质含量比较低,而脂肪含量高。猪肉能提供人体必需的脂肪酸。猪肉性味甘成,滋阴润燥,可提供血红素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
03生姜
冬至的另一道民俗食物是腊味姜饭,生姜自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这一植物以肥厚而具辛辣气味的地下根茎作为入馔的材料,细分来又有白姜、黄姜、黑肉姜、沙姜等不下十种,常见的生姜多半则是辣味适中的黄姜。
4.饺子
“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是古代的一句古话,在现代里今天冬至吃饺子虽然是为了治冻耳朵,不过其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饺子成为了一种营养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饺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葱、韭菜、萝卜等做馅,这些菜均偏温热性,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温阳作用。
05汤圆
汤圆有着“团圆”的意思,冬至吃汤圆如今在全国都十分盛行。做汤圆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亦是温热性味,有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饮食营养才会被身体吸收利用,提高机体的抗寒防病能力,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6.馄饨
馄饨原来是北方盛行的一种食物,但现在南方人们也喜欢冬至吃馄饨。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态相似,“馄饨”也与“混沌”谐音。冬食馄饨,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
07八宝粥
热腾腾的八宝粥很适合冬天饮食温热软的要求。中医认为食粥可健脾温胃,且有一定的滋阴作用,正好对抗冬季干燥的特性。为发挥御寒作用,我们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选用偏温热或平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枣、核桃、花生、鸡肉、羊肉、糯米、桂圆、山药、银耳等。我们不妨发挥创造力,将这些食材搭配成美味的粥,例如:羊肉粥、鸡肉粥、糯米红枣粥、小米山药粥、银耳红枣大米粥等。
8.酿酒
苏州人民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09麻糍
浙江金华一带有冬至吃麻糍的风俗,麻糍也是闽南、江西传统的汉族名点,春节等传统节日食俗,历史悠久,备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
10.南瓜饼
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饼,大街小巷弥漫着南瓜饼的香味。
糯米饭
在江南和广东一带,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和糯米饭的习俗,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11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至养生小常识
运动:动中求静冬至起,自然界的阳气开始上升,我们体内的阳气如何升发呢?“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通过合理的运动就可以帮助我们升发体内的阳气,但是过度的升发阳气就会耗散真元反而不合冬季蛰藏的养生道理了。冬季运动,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袭,其次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在动中求静,以臻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
饮食:补充津液另外还需要注意,冬至日不可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过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北方在补充热性食物的同时,也得吃一些补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荠、藕、梨、萝卜、白菜等。
养心:宽厚畅达养生也要重点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儿女要对老人嘘寒问暖,使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保养。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也是冬令进补的重要时间节点。孔伯华医馆掌门人孔令谦介绍,从中医阴阳理论说,冬至是阴气盛极而转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阴阳转化,在运动中构成了自然界与人体的平衡与和谐,养生也要顺应此规律。
冬至养生之法
1.冬至“寒”最大冬天很容易被寒邪所伤,寒邪属于阴邪,容易伤到人体的阳气,可导致机体新陈代谢减弱,出现手脚不温、畏寒喜暖等阳气虚的表现,还容易引发许多疾病,或者使旧病复发加重。寒冷尤其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最为明显,它能降低呼吸道的防御能力,引发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冬至养生要防止严寒气候的侵袭。
2.天寒身体变天气变化会使人们的身体也受到影响,冷天会让我们的身体产生哪些改变呢?首先是血压,一年中人体的血压会有不同的起伏,夏天我们的血压会自动降低,而冬天血压又会变得比平时高一些,这是因为血管在冬天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血压自然有所提升。
其次是我们的血钙值也会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变化,冬天有的人会感觉小腿经常抽筋,这与冬季人体的血钙值下降有关。因此人们冬至养生应该多喝牛奶、多晒太阳,多多补充一些钙质。除此以外,冬季我们的免疫力也会降低,尤其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这种极端的天气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力,体弱多病的人应该在寒冷季节之前补益身体,做好准备。
3.每日“风”一下
寒冷的季节,为了保持室温常常要门窗紧闭,可是在不通风的环境中,容易出现头晕、乏力、胸闷、烦躁等现象,甚至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有研究显示成年人每小时大约要呼出20升的二氧化碳,如两个人在密闭的6平米房间从事轻度劳动,8小时后室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就可达到致命的程度。
因此即使在最寒冷的季节,也应该利用白天最暖和的1小时进行通风换气,每次开窗10—15分钟即可,这样不但可以让房间内的空气流动,从窗口射进来的阳光也可以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冬至养生二、三事
1.洗两遍澡
冬至这天要洗澡两次,一次白天一次晚上,既日浴和夜浴。日浴的目的是在冬至这一天通达脉络,人身上有十四经脉,十二条经加上任督二脉,还有奇经八脉,所以白天要洗一次澡,疏通十四经脉,增强人体的气血流注,气血流注越旺盛,身体就越健康。夜浴的目的是疏通腠理,疏通体表皮肤的微细纹路,纹路叫卫表,理叫营里,卫表就是气的意思,营里是血的意思,营里包括五脏六腑,把五脏六腑的纹路清洗干净,身体就更加健康了。
2.赶“寒”行动
人的身体遇到寒邪,血液的温度也随着降低,血液也就流动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导致血液淤积。健康的血液流经全身,可以滋养全身;同样寒冷的血液流过全身,也就把寒邪带到了全身。对于血寒的人,冬至养生时可以每天坚持用热水泡脚。因为“寒从足下生”,在中医的阴阳属性上,寒邪属阴,下半身属阴,所以对腿脚的保暖尤为重要。泡脚的时候,最好选用高一点的塑料桶或木桶。一是可以将整个小腿的下半段都泡到。二是水量比普通的盆大些,也不容易凉。如果头部微微出汗,是最好的。根据各人喜好,还可以加入几片姜或些许盐,也有助于驱寒和治疗脚部皮肤等疾病。此外,怕冷的朋友早上起来的时候,也可以喝杯姜糖水,能温脉养血。
3.这个冬天不易“感”
冬天除了用饮食预防感冒外,还可以食用一些特别的手段来保护身体。比如将麝香虎骨膏贴于涌泉穴上,24小时更换一次,这样可以起到预防感冒的效果。另外将食用的小苏打用凉开水配成6%的水溶液或5%的醋溶液,每次滴鼻2—3滴,或用棉签蘸取擦鼻孔,每3小时一次。用茶壶或者茶杯一个,倒入开水后使鼻孔对着冒出的蒸汽呼吸,距离以能忍受为宜,直至水不冒气为止,每日5次,对预防感冒和鼻炎都有一定好处。
北京哪家的白癜风比较好北京哪个治白癜风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