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肺气肿病因
肺气肿表现
肺气肿检查
肺气肿诊断
肺气肿治疗
预后保养
肺气肿预防

冬至如何养生养好这一天,阳气充足一整年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就要来了!今天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自冬至开始,我国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即人们常说的“进九”。

  冬至是“冬令进补”的最佳时节,民谚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补,明年可打虎”之说。

  中医认为“冬至一阳生”、“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简单地说就是这个时候是阳气开始逐渐萌发生长的时机,冬至如果能够得到适当的进补,来年一整年都能生龙活虎,能量充足!

预防这几类人群要尤为注意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5.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老人、吸烟者、患有慢性病和免疫力低的人冬天都易发作慢性支气管炎,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肺气肿或肺心病,寒冷刺激也容易诱发哮喘。

建议:按医嘱吃药,还要注意保暖,少吃辛辣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另外,还可以通过打流感疫苗来减少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次数。

抵抗力较弱的人群

流感的最大危害是引发并发症,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而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得了流感后,容易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能致死。

建议: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到人多的地方最好戴口罩,注意卫生,勤洗手,还要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腿脚不好的老人

下雪天容易骨折、摔伤,其中,绝大部分为老年人。

建议:老年人在雨雪天最好少出门,出门须有人陪。

膝盖至臀部的股骨是老人的致命点。一旦滑倒,可用双手支撑一下。摔倒后不要急于起身,应先检查哪个部位摔伤了。

运动起居早睡晚起调时间早睡晚起

《黄帝内经》中有“早卧晚起,以待日光”的说法,就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最好在太阳出来后,尤其是老人。

从中医的角度,早睡可以保存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晚起可以补阳气。而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

护好五大部位

脖子、肩膀、腰部、膝盖和脚,寒冷的天气会连累这5个脆弱部位,引发颈椎、腰背、膝关节疼痛。

专家提醒,尽量穿高领衣服,外出戴围巾;晚上睡觉时别把肩膀露在外面,可以在肩膀上搭一条毛巾;腰和膝关节不好的人可以戴个护腰或护膝,穿上棉背心;睡前用热水泡泡脚。

多喝水

人们待在温暖的室内,很少外出活动,但并不意味着人体消耗的水分就会减少。

如果喝水少,血液浓稠度就高,容易出现血栓等症状,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天多喝点水还能加快新陈代谢,起到抵御寒冷的作用。

运动选在下午三四点

冬天污染更严重,尤其是早上太阳没出来前。冬天运动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下午三四点钟最为适宜。

运动后喝点热糖水

冬天运动完要做拉伸,喝点热糖水,运动后半小时洗个热水澡。有慢性病的人运动时出现不适,要赶紧停止,医院就医。

保暖要科学保暖记得戴帽子

头部由于裸露在外面,很容易受风寒。头上有很多重要穴位,经常按摩头皮,加快血液循环,也能保持头部暖和。

保暖先暖脚

寒从脚下起,脚部一旦受寒,很容易引起感冒或腰腿痛等症状。我们要穿着合适的鞋子和袜子(不能过紧),最好在鞋里垫一双鞋垫,这样可以更好地隔寒。

衣服不要太紧

衣服太厚太紧,不但会限制身体活动,还会影响血液循环。老人应该以轻暖为宜,年轻人不用太厚,婴幼儿护住头部、脚部等关键部位就可以了,切忌捂得很厚。

室温不要太高

冬天室内外温差较大,一出一进很容易着凉。冬天室内温度应该保持在18℃—20℃为宜。

饮食冬至后应做出改变

冬至后进入“数九寒天”,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阶段要到来了。为达到御寒保暖的目的,在饮食上应做出以下改变。

适当增加高蛋白质食物摄入

比如畜禽肉、鱼肉和鸡蛋等。蛋白质所含能量的30%会变成热量从体表发散出来,而碳水化合物所含能量仅有5%~6%作为热量散失,脂肪则是4%~5%。

注意,要增加的是富含蛋白质的瘦肉,而不是脂肪多的肥肉。同时,每天吃肉量最好控制在2两以下。

饭前喝碗热粥、热汤

寒冷的气温下,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粥,不但会让身体立刻感到温暖,还能暖肠胃、唤醒消化系统,促进食欲。尤其是杂粮粥还能帮助补充B族维生素和钾等多种营养素。

多吃深色食物

中医认为冬天应该补肾,而黑色入肾。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分析,黑豆、黑米、黑芝麻、紫甘蓝、紫薯、蓝莓等紫黑色食物中富含的花青素是一种强抗氧化剂,它能够预防癌症,增强血管弹性,还可保护视力。

因此,多吃黑色食物对于预防季节多发的心血管疾病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冬至进补记住

道菜:

清汤冬菜萝卜牛腩

  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至前后是养生进补的大好时机。在北方,号称冬季吃赛过小人参的白萝卜是必不可少的进补美食,而白萝卜的绝佳搭档是滋养脾胃的牛肉,两种食材一个性温一个性寒,两者一起正好寒热中和,“香”得益彰!要注意的是,这里,白萝卜要切厚片,以便充分吸收牛肉的汤汁,最后,一定不能忘了加入风味鲜美的冬菜。

种“饺子”:

第一个饺子是用来吃的

  俗话说“冬至饺子带喝汤,不怕身上起冻疮”。饺子最初是一种防治冻疮的食疗方,是有“医圣”美誉的汉代名医张仲景为治疗百姓耳朵冻伤发明的美食。如果冬至以后比较怕冷的,不妨吃些韭菜鸡蛋、胡萝卜羊肉、香菜肉馅的饺子,有助于温补气血,增加热量。

第二种“饺子”长在我们身上

  就是我们的耳朵。耳朵不仅是长给大家用来听东西的,懂得按摩耳朵还有不少保健功效。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至以后,气血运行不畅或者肾阳虚的朋友耳朵比较容易生冻疮。

  这个时候经常按摩耳朵,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最常用的三种按摩方式是拉耳垂、提耳尖和摩耳轮。

道汤:1当归生姜羊肉汤

  中医理论认为,冬季在五脏六腑中对应肾脏,而肾脏又主封藏,是收纳阳气的关键,因此,在阳气最弱的冬至前后,补肾阳是养生的主旋律。对一般人来说,温补肾阳主要通过药膳方式即可,最著名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就能很好地补气补血助阳。

2姜母鸭汤

  冬至这一天,还可以炖锅姜母鸭,一来驱寒强身,二来增加节日气氛。“姜母”要选老姜,取一只碗,加少许水,将老姜放在碗中研磨,磨出来浓汁,就是上好的调味汁。把煸好的鸭子及姜汁一同倒入,另加入适量甘蔗、陈皮、黄芪、党参等食材,煨至鸭肉熟烂即可。

3老母鸡汤

  在冬至这天喝鸡汤,可以补上一年。鸡汤被人们视为“补身良药”,多喝些鸡汤可帮助人体气血恢复,也有助于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将流感病毒拒之门外。母鸡的补益之功效非常高,许多久病、瘦弱之人都可用来来补身,老母鸡不但能补气补血,还可祛风,而且母鸡愈老,功效越好。

种果:1花生

  冬至养生适宜吃点花生,花生具有“护心”功能。花生在民间被称“长生果”,常食花生,可促进体内胆固醇分解,不但可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而且对防止中、老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都有较明显的效果。

2核桃

  中医认为坚果多性味偏温热,多数能补肾,与冬季的对应脏器“肾”正好呼应。中医认为核桃仁味性甘温,有“黑发,固精,治燥,调血之功”。每天吃20克左右核桃,能补肾固精,润肺止咳、化痰定喘,顺气补血。

3栗子

  冬至适宜吃栗子,栗子含有丰富的营养,如钙、磷、铁、钾、维生素A、维生素B1等微量元素,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尤其适用于因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或者中老年人腿脚无力、小便频多者。

4桂圆

  桂圆又称龙眼,能养心安神,有助缓解健忘、失眠,比如素食的人冬天常喝白菜汤,体质偏寒性容易手脚冰冷、晚上难入眠,这时把龙眼干、红枣加姜煮水喝,通常能帮助入睡。另外,比较劳心的人也容易耗损心脾气血,吃点桂圆更能有效达到补益功能。但要提醒的是虚火旺或有热性体质的人,不能吃桂圆。

  冬至阳生春又来。新的开始,平安如意!

QTV2—生活服务频道

民生开讲

用科学引领民生,让生活多一点智慧

jaing

↑长按上方







































北京哪个医生治疗白癜风好
根治白癜风时间多久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ehq.com/fqzjc/6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