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命时报(ID:LT)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12月21日,我们迎来了年最后一个节气——冬至,这一天也是数九的开始。
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它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此时“阴气盛极而衰”,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
身处北方的人,正在经历寒冬的低温考验,而南方的气温却依旧春日般温暖……不管你身处哪里,冬至都是传统意义上养生的重要节点,此时精心调养、合理膳食、运动得当,可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我们采访多位专家,为你精心准备了一份“冬至防病说明书”,赶紧学起来吧。
预防:四种疾病最易高发
心脑血管疾病
医院急诊科主任周荣斌教授指出,一到冬天,患心梗、心绞痛、中风、心肌梗死的病人就会增多。寒冷刺激会使人交感神经异常兴奋,造成心脏收缩力增强,导致血压不稳,引起急性并发病。
建议:高血压患者在冬天更要坚持服药,按时监测血压。老年人最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如果连续几天都感觉乏力、头晕、胸部不适,最好及时就医。
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老人、吸烟者、患有慢性病和免疫力低的人冬天都易发作慢性支气管炎,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肺气肿或肺心病,寒冷刺激也容易诱发哮喘。
建议:按医嘱吃药,还要注意保暖,少吃辛辣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另外,还可以通过打流感疫苗来减少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次数。
流感
流感的最大危害是引发并发症,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而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得了流感后,容易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能致死。
建议: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到人多的地方最好戴口罩,注意卫生,勤洗手,还要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摔伤
下雪天容易骨折、摔伤,其中,绝大部分为老年人。不要小看摔倒,我国每年约有万65岁以上的老人跌倒,每万人中有8位老人因跌倒死亡。
建议:老年人在雨雪天最好少出门,出门须有人陪。一旦路面结冰,行走时要像企鹅一样迈着小碎步,让双脚平摊身体的重量。
膝盖至臀部的股骨是老人的致命点。一旦滑倒,可用双手支撑一下。摔倒后不要急于起身,应先检查哪个部位摔伤了。如果腰疼,千万不要乱动,要尽快拨打急救电话。
运动起居:早睡晚起调时间
1
早睡晚起
北京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姜良铎表示,《黄帝内经》有“早卧晚起,以待日光”的说法,就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最好在太阳出来后,尤其是老人。
从中医的角度,早睡可以保存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晚起可以补阳气。而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
2
护好五大部位
脖子、肩膀、腰部、膝盖和脚,寒冷的天气会连累这5个脆弱部位,引发颈椎、腰背、膝关节疼痛。
专家提醒,尽量穿高领衣服,外出戴围巾;晚上睡觉时别把肩膀露在外面,可以在肩膀上搭一条毛巾;腰和膝关节不好的人可以戴个护腰或护膝,穿上棉背心;睡前用热水泡泡脚。
3
越冷越要多喝水
人们待在温暖的室内,很少外出活动,但并不意味着人体消耗的水分就会减少。
如果喝水少,血液浓稠度就高,容易出现血栓等症状,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天多喝点水还能加快新陈代谢,起到抵御寒冷的作用。
4
运动选在下午三四点
冬天污染更严重,尤其是早上太阳没出来前。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研究室教授陆一帆建议,冬天运动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下午三四点钟最为适宜。
5
运动后喝点热糖水
冬天运动完要做拉伸,喝点热糖水,运动后半小时洗个热水澡。有慢性病的人运动时出现不适,要赶紧停止,医院就医。
饮食:冬至后做4个改变
冬至后进入“数九寒天”,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阶段要到来了。为达到御寒保暖的目的,在饮食上应做出以下改变。
适当增加高蛋白质食物摄入
比如畜禽肉、鱼肉和鸡蛋等。
蛋白质所含能量的30%会变成热量从体表发散出来,而碳水化合物所含能量仅有5%~6%作为热量散失,脂肪则是4%~5%。
红肉中还富含易被吸收的血红素铁,研究表明,饮食中增加铁的摄入,抗寒能力会增强。
需注意,要增加的是富含蛋白质的瘦肉,而不是脂肪多的肥肉。同时,每天吃肉量最好控制在2两以下。
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是哪家哪里医院治白癜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