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三大老年性疾病之一,被医学界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因为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隐匿性病变,有骨痛症状者不足60%,很容易被忽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已越来越威胁老年人的健康,加强人们对骨质疏松的防治意识已刻不容缓。
骨质疏松会有哪些临床表现?
(1)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疹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一般2-3周后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上腹痛类似急腹症。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中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2)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cm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
(3)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加重经济负责,并严重限制患者活动,甚至缩短寿命。据我国统计,老年人骨折发生率为6.3%-24.4,尤以高龄(80岁以上)女性老人为甚。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在老年前期以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多见,老年期以后腰椎和股骨上端骨折多见。一般骨量丢失20%以上时即发生骨折。BMD每减少1.0DS,脊椎骨折发生率增加1.5-2倍。脊椎压缩性骨折约有20%-50%的病人无明显症状。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肺上叶前区小叶型肺气肿发生率可高达40%。老年人多数有没程度肺气肿,肺功能随着增龄而下降,若再加骨质疏松症所致胸廓畸形,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一旦症状产生,造成体型改变,对爱美的人是一项打击,加上疼痛、行动不便、骨折手术的医疗支付等,对个人、家庭及社会更是极大的负担。目前医学界还未有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帮助已疏松的骨骼恢复原状,因此,预防保健很重要,不可轻忽"护骨"的工作还未轮到你,也不可认为自己年迈来不及了,保住骨本永远不嫌迟。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发病多缓慢个别较快,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生化检查基本正常。病理解剖可见骨皮质菲薄,骨小梁稀疏萎缩类骨质层不厚。
(1)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已是公认的事实。同增雄激素亦是调节骨代谢重要激素之一。雄性激素具有促进蛋白合成作用,对骨基质的合成有促进作用。国内外均有报道中老年人骨矿物质丢失量与血清性激素含量呈负相关。
(2)随年龄的增长,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人体有三种钙调节激素,即降钙素(CT)、甲状旁腺激素(PTH)及1,25(OH)2D3。CT是由甲状腺“C细胞”所分泌,可降低骨转换,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PTH使骨代谢活跃,促进骨吸收。1,25(OH)2D3促进钙的吸收利用。老年人肾功能显著下降,肌酐清除率降低,导致血磷升高,继发性使PTH上升,骨吸收增加,骨钙下降。老年人肾内1α羟化酶活性下降,使1,25(OH)2D3合成减少,肠钙吸收下降,又反馈性PTH分泌上升。老年人“C细胞”功能衰退,CT分泌减少,骨形成下降。
(3)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骨纳差,进良少,多有营养缺乏,致使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研究表明,蛋白质摄入不足或过量都对钙的平衡和骨钙含量起负性调节作用,我国老年人膳食结构蛋白质过量者少见。动物实验证实,单纯蛋白质摄入不足可导致骨量和骨强度减低。低蛋白饮食还会通过减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而影响骨骼的完整性。IGF-I通过刺激肾脏无机磷运转和1,25(OH)2D3的产生而在钙磷代谢中起重要作用。IGF-I对骨小梁和骨皮质的形成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习惯膳食属低钙食谱,钙来源主要依靠谷类及蔬菜,老年人牙齿缺失较多,蔬菜、水果、瘦肉不易咀嚼,摄入量减少,呈现“负钙平衡”,反馈性PTH分泌上升,动员骨钙溶解,血钙上升。血磷含量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老年人由于血磷降低,使Ca/P比值增大,导致成骨作用的降低。维生素K缺乏可影响骨钙素的羧化,未羧化的骨钙素的升高,可加速骨量丢失,易致骨折。
(4)随着年龄的增长,户外运动减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机构负荷可以增加骨转换率,刺激成骨细胞生物活性,增加骨的重建和骨量的积累。长期坚持有规律的负重行走或跑步、爬楼梯,可以增加椎体的BMD,无论年龄老少,只要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及体内劳动,均可减少由于增龄而导致的民量丢失。老年人手术后或严重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尤其要避免长期绝对卧床,提倡早日下床活动。有人研究,若卧床一周腰椎骨矿信号降低0.9%,若骨矿含量减少30%时极易发生骨折。老年人行动不便,户外运动及日照减少,使维生素D合成降低,60岁以上老年人血中25(OH)2D3的含量比20岁青年人下降30%,维生素D的养活可使肠道钙磷的吸收下降,使骨形成及骨矿化降低。
(5)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骨疏松症与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变异有密切关系。纯合子BBAA基因型BMD降低。若对这部分高危人群及早采取防治措施,对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日本学者竹内靖博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病因进行了研究,认为骨基质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减少很可能是骨形成能力下降的原因。
人们为了预防骨质疏松,往往只注重补钙,却忽视了钙的流失,而常喝浓茶、浓咖啡、碳酸饮料等,都会加速体内钙的流失。专家表示,喝牛奶是补钙的最佳方式,但每天喝3瓶毫升的普通牛奶才能达到中国营养学会的补钙标准,对很多老人来说,有点勉为其难。因此,老人在通过喝牛奶补钙、多吃含有丰富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品时,更要尽量少让身体里的钙质流失。
1、加强锻炼,防止骨质疏松。因为全身或局部活动太少可致废用性骨质疏松,所以一些常坐办公室的人,一定要加强室外体育锻炼,如跑步、散步、打球等。
2、防止老年性骨质疏松。绝经期妇女及老年男性,退休后要加强活动,不要每天待在家中。充分的科学的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可防止骨质疏松。
3、积极治疗慢性病。及时治疗一些慢性病,如肾病、肝病、脂肪泻、消化不良等,以防慢性病引起的骨质疏松。
4、饮食科学、合理。要多吃含钙的食物,如鱼、牛奶、鸡蛋、豆制品、虾、干贝及蔬菜等。
5、生活规律,防过劳。中医认为,劳累过度、经常加班工作、房劳过度,都可致肾虚而诱发骨质疏松。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的骨代谢疾病,常引起骨痛、骨折等继发症状或疾病。应用艾灸疗法可有效防止该病。
患者取俯卧位,取第二腰椎棘突下两侧各旁开1.5寸为肾腧穴。用温和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靠近肾俞穴熏灼(一般距皮肤约3厘米),如病人有温热舒适感觉,就固定不动,灸至皮肤稍红晕即可,一般灸约10~15分钟,隔日一次,每月灸10次。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老年性退化、性激素缺乏等关系密切。肾主骨,骨骼的生理功能与肾精有密切关系。肾藏精,精生髓,髓又能养骨,故中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肾精不足有关。
肾俞为背俞穴之一,为肾脏之气输注之处,临床曾报道过刺激肾俞穴,可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关节、肌肉、韧带功能,增强患者活动能力。艾灸疗法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祛痹、补虚助阳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男女老幼皆可应用。艾灸肾俞穴可以益肾纳气、填精补髓、强腰健脊。
康骨堂采用祖传三代秘方膏药,外加特制外用热敷中草药。对腰间盘突出、膨出症、颈肩综合症、胸椎病、肩周炎、关节炎、各类骨质增生、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等骨病顽疾。历经余年临床发现,对以上疾病无论病情长短,康复率均在90%以上。让患者不走弯路,无痛苦,安全又经济,是目前国内唯一能达到根本康复的方法。多年来,本疗法已使数万例重症患者彻底康复,填补了一项医学空白。
加盟-
白癜风的药白癜风介绍